學習

|共145篇|

澳洲另類教育潮流:在家學習,成績更好?

在家工作的模式日漸普遍,令一些上班族可以不受辦公室束縛。但如果學童想擺脫傳統教育的枷鎖,在家中學習,又是否可行?昆士蘭科技大學教育系講師 Rebecca English 近日就撰文,分析愈來愈多澳洲學童在家接受教育的現象。她發現在家自學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反而更好,或可成為日後教育的新方向。

「數學焦慮」:學生資質太差,還是教育方法太差?

天賦各異,不同科目之中,有些人從小就特別不擅長數學,抗拒應付數字題目。但最近有教學研究表示,不擅長數學不只影響單一科目的學習,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小至 6 歲開始,就會因為「數學焦慮」對課堂產生畏縮、暴躁和絕望等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身體異狀。

日本教育新方向:打擊校園欺凌,由廢除校規開始?

試想像一間學校,廢除全部校規,上課期間學生可用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甚至「離開課室也沒關係」,結果會變怎樣?東京都內這所「無王管」的櫻丘中學,不但消除了校內暴力,使欺凌幾乎絕跡,學生成績更提升到區內數一數二的水平,不少父母甚至讓子女跨區入讀。為何無規無矩,反而更有規矩?

學好外語,每天堅持 1 小時才是正經事

學習一種新語言是沒完沒了的過程:成千上萬的陌生詞彙、完全不同的語法結構,以及語言中的潛藏意思等,嚇怕了許多人。更何況在繁忙的生活中,要找到投入語言的時間本身已是一項挑戰。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引述,專家們一致認為,每天只需要 1 小時,即可取得有意義的進展。

「溝女課程」如何令人萬劫不復?

獨男為脫獨,不惜重金求教所謂「溝女大師」學習如何贏取女神芳心。諸如此類的課程,其實早於歐美蔚成風氣,有研究發現,這類把人際互動化約為公式的調情技巧,很多時都無法幫助獨男脫獨,但他們還是會自掏腰包繼續上課,其背後存在一套操縱學員心理的邏輯。

美國學校新主張:課後無功課

成人放工一身輕,學生下課卻更忙。一堆作業寫不完,飯後還要埋頭苦幹。中國虎媽拍手叫好,迷信功課多學得好。美國家長倒替子女叫苦,被功課剝奪休息,在家也喘不過氣。愈來愈多校區遂作出改革,禁止給予學生功課,或是不再對功課評分。但是如此一來,就會荒廢學業?原來也不一定。

P is for pterodactyl:史上最「差」字母書?

香港入的英文入門課,離不開 A for Apple、B for Boy。近年為了「贏在起跑線」,孩子們改學 A for Astronaut、B for Barbarian,幾乎連做父母的也不會唸。誰知難字未算難,一本在兩周前出版的字母書,直接就叫 P is for pterodactyl,還自喻為「史上最差」。但它打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出版商急於重印應市。如此奇書,魅力何在?

南韓舉國停擺一天,只為一場考試

剛過去的 11 月 15 日,對不少人來說或只是平凡的一天。在南韓,當天是高考大日子,超過 50 萬高考生,迎來可能決定餘生命運的一日。雖然前特首曾蔭權曾勉勵考生:「考試雖然重要,但並非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這句說話放在南韓也許並不適用。南韓學生普遍相信,高考決定學生能否上大學,進而影響其工作前景、收入,以至居所環境和未來的社交關係。

完美主義者為何愈來愈多?

完美主義往往都讓人又愛又恨,它有時代表了積極奮鬥的決心,但同樣地,它從來都是一個人性的弱點。走向極端的完美主義者,不但無法擺脫抑鬱和焦慮,更是一個讓人遠離成功,走向毀滅的漩渦。儘管世界愈來愈不完美,但社會上的完美主義者,人數卻逐年上升。巴斯大學 Thomas Curran 和約克聖約翰大學 Andrew Hill 兩位博士生於今年初聯合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今日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三地的大學生,比起 90 年代抱有更強烈的完美主義心態。

只為作狀不下苦功,芭蕾舞者正被社交網絡摧毀

社交網絡催生了一種在虛擬世界炫富、炫耀生活豐富多彩,經營美好假象的人,實際上是一種扭曲的生活模式,而對於需要深層次思考和投入的藝術表演而言,傷害更大。俄羅斯芭蕾舞家 Diana Vishneva 近日便向法新社感慨表示:「有些年輕舞者,他們對手機的興趣更甚於舞步排練。」網絡時代下,本身需要踏實練習才略有所成的一門表演藝術,也成為急功近利,博取名氣的熱門類別。

自學 app 拯救沒有優勢的語言

「全世界邊個地方用廣東話學中文?」本港教育局局長如是說,指若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需要研究會否令香港失去優勢。那邊廂,語言學習應用程式 Duolingo 將開設納瓦霍語(Navajo)和夏威夷語課程,但能說此 2 種語言的人恐怕不足 3 萬,明顯更缺優勢。

救動物,更要救其知識?

當野生動物被人大量獵殺,導致數目急降,出現滅絕危機時,人們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於其他地方引入同類物種,以維持生態平衡。乍看下,替補似乎令動物數量回升,避免失衡。但事實上,原生動物世代累積下來,關於如何在棲息地生存、活動的知識,早已隨著獵槍聲響而消失。新來的動物,需要重新摸索。

雷曼十年,人文學科式微,職業導向更受歡迎?

回想十年之前,雷曼事件曾觸發一場毀滅性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股市。儘管市場波動可以恢復,但股災帶來的影響,時至今日仍有一部分難以復原。2008 年後,美國經濟一度低迷,衝擊就業市場和高等教育的走向。相對過去多年,通識類的人文學科成為邊緣科目,逐漸式微,而為求畢業後獲得穩定收入,新生代大學生陸續轉向以專門職業為導向的學位課程,標誌著社會的整體發展出現了重大轉變。

數盲心聲:有了計算機,學數來幹嘛?

中英數雖然同為主科,但無可否認,數學總被看輕,尤其是在電腦手機普及以後。打折便宜多少?掏出手機就行。吃飯攤分幾錢?食肆為你算好。久而久之,大家的數理能力退化,進而淪為「數盲」,連加減乘除也搞不懂。西方社會的情況亦愈趨嚴重,英國每 5 名成人就有 4 名的數學能力不足,美國 16 至 65 歲人士的算術能力中位數低於平均值。是的,這很可笑也很嚇人。但大家心底裡還是那句:有了計算機,學數來幹嘛?

【星 CUP 人物】 居法潮人 Sony 談法式戀愛態度

「在法國居住,就算法文未通,都要識著衫!」法國棟篤藝人兼時裝潮人 Sony Chan(陳茗倫)也認同此番見解,認為法國人穿著品味甚少出錯,但她指出,法國人看重的美態,並不只是衣著打扮。今集「星 CUP 人物」,香港出生、居法多年的 Sony 繼續與陶傑談法文。甚麼是法式含蓄?原來法國人也常用委婉語和反話?她更分享自己的戀愛哲學,還有 17 年來跟法國男友「保鮮」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