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焦慮」:學生資質太差,還是教育方法太差?

A+A-
圖片來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天賦各異,不同科目之中,有些人從小就特別不擅長數學,抗拒應付數字題目。但最近有教學研究表示,不擅長數學不只影響單一科目的學習,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小至 6 歲開始,就會因為「數學焦慮」對課堂產生畏縮、暴躁和絕望等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身體異狀。

為探索「數學焦慮」的影響及其原因,來自劍橋大學教育學院及神經科學教育中心的研究人員,向 1,700 名英國和 1,000 名意大利的中小學生,年齡則界乎 8 至 13 歲,進行了包括一對一訪談的詳細調查

在訪談過程中,學生都就他們對數學的恐懼描繪了各自的反應。有小學生表示,數學讓他「感到非常不舒服,我真的被它嚇怕了」。並指出他因此一直坐在班房裡的角落位置,「我有一點想不參與這些課堂」。

據調查報告所指,接近 1 成英國學童患有「數學焦慮」,並提到「是次調查人們對數學的態度,是因為英國長久以來都被指有著所謂的『數學危機』」。而他們相信,「數學焦慮」可能是成日益嚴重的「數學危機」根源。

據指,英國成年人的算術能力相對較差,而且逐年下降。「衛報」引述納菲爾德基金會(Nuffield Foundation)的報告指出,在英國成年人之中,儘管應用語文能力穩步增長,多達 57% 就業年紀的成年人,擁有相等於英國會考課程(GCSE)C 級成績。但與此同時,具有 GCSE C 級數學成績的比例,卻從 2003 年的 26% 下降到 2011 年的 22%。當年就有教育學者對此表示憂慮,認為英國人普遍數學不濟,長遠而言,潛在影響是拖垮國家經濟,喪失全球競爭力。

研究人員發現,相比其他科目,學生們都普遍認為數學科難度較高,導致他們失去信心。有小學生和中學生會因為「數學焦慮」而覺得自己在該科目處於絕望的循環中,焦慮不但會損害他們的學習態度,而且一直加劇。

負責訪談研究的 Ros McLellan 博士提到:「『數學焦慮』在相當大的程度屬於一種情緒反應。年輕的學童會因為他們有數學課而不想回學校,上學讓他們覺得既悲傷又不快樂。」而產生焦慮的主要成因,或來自分數不合格、考試壓力、同學的嘲笑,以及混亂的教學方法。孩子們的情緒化表現,則包括過度憂慮、緊張,沮喪或恐懼,繼而產生的身體病症包括胃痛、心悸和呼吸困難。

McLellan 指出:「我們也聽到一些年輕人反映,『太沮喪了,只好拍枱放棄』。然後,他們就開始陷入煩惱了。如果我們能找到問題的源頭,而不是當它是一種病,我們是可以解決根本原因的。」

「衛報」專欄作者 Rhiannon Lucy Cosslett 就此報告撰文提到,她認為傳統的數學授課模式,以及老師看待學生的觀念,或是「數學焦慮」問題所在。「我的數學老師,總是在那塊白板上潦草地畫滿一堆算式,目的只是讓學生抬頭看著她不斷瘋狂抄寫,計到答案之後,刷去然後又寫上一些全新的東西,並且只會對我搖頭。」另外,她又提到:「問題的源頭是,數學老師總是覺得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以相同構造來運作,所以認為同一種教學方法,適合每一個人。」

研究報告提醒,「數學焦慮」會讓學生產生從憤怒到絕望的多種情緒,應該被教師、家長和教育決策者正視,因為情緒障礙足以催毀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生們經常承受壓倒性的負面情緒,導致他們無心上課,試圖脫離教室,或變得悲觀。亦有人表示,他們害怕數學課程,而隨之而來的一些身體病症,會對他們的學習發展產生影響。」不過,劍橋大學神經科學教育中心副主任 Denes Szucs 博士強調,人們普遍存在的其中一個重大誤解,是認為只有表現不濟的學童才會患上「數學焦慮」。

「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決策者之中最經常看到的誤解。他們自以為那些對數學感到焦慮的人,是因為他們本身數學成績欠佳。」

誠然,該調查指出,大多數「數學焦慮」程度較高的學童,他們的實際表現並不差,高達 77% 學童擁有中上程度成績。Szucs 解釋:「他們的『數學焦慮』可能會被忽視,因為他們的成績其實很好,但對數學仍感到非常焦慮。長遠來看,他們的學習表現也會受到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