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陷於烏克蘭戰事自顧不暇,改變了高加索的勢力平衡。阿塞拜疆早前以「反恐」名義兼併有領土爭議的「納卡地區」(Nagorno-Karabakh),當地最少過半數亞美尼亞裔人口正在逃難,令民族分佈大洗牌。數十年的領土糾紛看似走到盡頭,但很多分析都預料,未來形形色色的小衝突還會持續。
地緣政治
|共93篇|
戰虎外交:印度極端民族主義,正觸發國際間衝突?
在強硬民族主義當道的世界,外交愈來愈少談判讓步的餘地。當中國以「戰狼外交」聞名國際,印度新聞工作者 Kunal Purohit 就在雜誌「外交政策」撰文,批評印度總理莫迪的極端印度教民族主義,並將其衍生的強硬外交稱為「戰虎外交」(Tiger Warrior),指這種作風正引發區域與國際關係緊張。
金磚五國集團,可抗衡美國領導的 G7 嗎?
由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組成的「金磚五國」(BRICS),準備今天起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第 15 屆峰會。沉寂多時的金磚集團,似乎在中國領導下重振聲勢,超過 40 個國家有意加入,更有指中國試圖以金磚集團,全面抗衡美國領導的七國集團(G7),但不少評論質疑金磚內部有嚴重利益衝突,要對抗 G7 集團仍然相當困難。
兩個國家一條河,伊朗、阿富汗塔利班為水交火
伊朗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上週六在邊境交火,造成士兵傷亡。據報雙方緊張局勢突然升級,源於圍繞兩國共享水資源的爭執。全長超過 1,000 公里的赫爾曼德河(Helmand)從阿富汗流入伊朗東部,早在 2021 年 3 月阿富汗境內用於發電及灌溉的卡馬爾汗大壩落成,伊朗便愈加關注事態。而自塔利班在同年 8 月掌權,兩地在赫爾曼德河問題上的緊張局勢更不斷升溫。
蘇丹武裝衝突背後,與全球政治的角力
蘇丹爆發嚴重武裝衝突,「主權委員會」主席兼軍方總司令布爾漢率領的政府軍,與其前副手達加洛帶領的準軍事組織「快速支援部隊」(RSF),在首都喀土穆等城市激戰多日,爭奪總統府及機場等重要地點的控制權,據稱已令超過 180 人死亡,西方外交官亦告遇襲。「華盛頓郵報」外交專欄作家 Ishaan Tharoor 分析,這場恐會淪為內戰的混亂,背後是更廣泛的全球權力鬥爭。
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紐西蘭正進一步向北約靠攏?
2023 年 4 月 4 日,經全數成員國同意,芬蘭正式加入北約,標誌著其自冷戰以來的中立國政策終結。現時,另一個北歐國家瑞典亦已開始申請程序,尚待土耳其確認。另外,「外交家」報道,遠在南太平洋的紐西蘭,亦正希望加強與北約的關係。
陶傑:馬克龍半途叛美親中的炸彈
三年前拜登誇口:杜林普作風驕橫,得罪歐盟,只有自己有能力團結歐洲盟國,對付中國。但現在馬克龍就在拜登的眼皮下叛變出走,只會令選民懷念杜林普。
芬蘭加入北約,反映世界撕裂程度
一些國際關係專家認為,地緣政治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大國能夠制訂、掌控甚至破壞規則,較小的國家只能適應他人主宰的世界。芬蘭曾經是小國教科書,所謂「芬蘭化」(Finlandization)就是順從強鄰來換取領土完整。不過,隨著芬蘭在 4 月 4 日加入北約,這套法則正式被打破。密芝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Ronald G. Suny 就撰文,分析事件對小國的啟示。
納粹德國東擴的偽地理學:生存空間理論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歐洲多國發動侵略戰爭,幾乎吞併整個西歐。戰事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發動蘇德戰爭,展開東面戰線。知名德國史學家 Jeremy Noakes 就分析納粹主義其中一個重要概念「生存空間」(Lebensraum),如何驅使希特拉毅然東進,最後招致敗亡。
陶傑:晶片戰役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前的熱身
拜登簽署 2,800 億美元法案來增產,不惜代價招攬台積電和三星赴美設廠,對於美國,已經相當於下次世界大戰前的總動員。
中國提出烏克蘭和平方案,背後有何戰略計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俄期間,提出調解烏克蘭戰爭的和平方案,俄羅斯總統普京自然響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亦邀請中國進行會談,以致戰爭焦點忽然落在中國之上。佐治城大學訪問研究員 Philipp Ivanov 認為,中國在衝突中扮演調解員,與中俄試圖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有關。
反華情緒下,中國企業如何拓展歐美市場?
中國品牌正於美國受到史無前例的追捧,社交媒體抖音(TikTok)、電商平台天母(Temu)、影片剪輯 CapCut,成為當地 iPhone 用戶下載量數一數二的應用程式,快時裝品牌 SHEIN 的排名甚至高於亞馬遜,並正計劃在紐約上市。但西方對華猜疑日深、中美關係愈趨緊張,這些企業如何在不受歡迎的國度拓展業務?「經濟學人」日前整理出它們的三大方針。
Moyashi:戲內戲外的天馬行空
電影其中一個高明之處是對於「多重宇宙」的詮釋,能夠貫通戲內戲外,假作真時真亦假,連電影本身甚至觀眾也體現了這個概念。「亞裔」是個貌似統一的稱呼,但從語言文化、國族認同、地政衝突、到世代差異,實際包裹的元素卻是雜亂多元。電影以貌合神離的家庭作為隱喻,安排每個成員都操不同語言或方言,體現了所謂的「亞裔」其實是一群自說自話的不同人。
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最新戰場:環境仲裁
近日阿塞拜疆對同屬南高加索國家的亞美尼亞提出法律挑戰,指控亞美尼亞在佔領具有主權爭議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近 30 年期間,破壞當地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這是首次有國家根據「伯恩歐洲野生物種保育和棲地公約」(Bern Convention),尋求與他國之間的仲裁,如果阿塞拜疆勝訴,將會開創先例。
2023 年,這個強人世代會延續嗎?
在剛剛過去的 2022 年,全球政局風起雲湧,俄烏戰爭開打,改寫歐亞地緣政治格局,世界大戰彷彿近在咫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歐洲傳媒大獎得主 Gideon Rachman 就在去年發表著作 The Age of The Strongman,形容世界進入了「強人時代」,領袖崇拜正威脅全球秩序。到 2023 年,這個強人世代會延續嗎?
2023 年全球 10 大高危火藥庫(下)
普京肆意入侵烏克蘭,逆轉全球局勢走向,適逢佩洛西高調訪台,中國以前所未見的大規模軍演回應,一度引起國際疑慮。新一年,國際危機組織(ICG)盤點全球 10 大值得關注的危機中,台海局勢再次榜上有名。
2023 年全球 10 大高危火藥庫(上)
一年前,沒有多少專家料想到,會有擁核國家在未受挑釁的情況下,試圖以軍隊征服鄰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改寫一切,更牽一髮而動全身,連鎖加劇其他地方的衝突,可能為更大規模戰爭埋下伏筆。新一年,國際危機組織(ICG)就為我們盤點 10 個值得關注的危機。
2022 年大事回顧:卡塔爾能藉世界盃改善形象嗎?
卡塔爾世界盃在一片爭議聲中順利告終。足球貴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每 4 年才舉辦一次的世界盃自然全球矚目。卡塔爾銳意透過大型賽事建立文化成就感,強化國民認同,把自己塑造成國際舞台重要一員,卻惹來勞工剝削、打壓性小眾權益、甚至涉嫌在申辦過程中買票做假的指控。「紐約時報」專題文章就分析,卡塔爾世界盃真的做到體育洗白嗎?
【烏克蘭戰爭】前蘇聯國家伺機而動,挑戰俄羅斯權威
烏克蘭軍方在哈爾科夫附近收復失地,被視為對抗俄羅斯侵略的轉捩點,更令一些勢力伺機而動。「衛報」中歐及東歐特派記者 Shaun Walker 及多名專家分析,俄國的「軍事行動」令前蘇聯國家目睹其能力極限,普京在高加索和中亞的影響力或因而瓦解。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的激戰、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的衝突,以至哈薩克與華互動,都印證了這點。
陶傑:俄國的超級戰狼大國師
杜金娜是新聞記者,年方三十,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哲學系,繼承了其父的事業,到處發表政治演說,強烈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她還擔任官媒「共青團真理報」電台共同節目主持人,也是記者和政治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