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加入北約,反映世界撕裂程度

A+A-
圖片來源:Dursun Aydemir/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一些國際關係專家認為,地緣政治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大國能夠制訂、掌控甚至破壞規則,較小的國家只能適應他人主宰的世界。芬蘭曾經是小國教科書,所謂「芬蘭化」(Finlandization)就是順從強鄰來換取領土完整。不過,隨著芬蘭在 4 月 4 日加入北約,這套法則正式被打破。密芝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Ronald G. Suny撰文,分析事件對小國的啟示。

芬蘭人口只有 550 萬,一直被認為是歐洲的中立國。過去數個世紀該國嘗試協調、適應由沙俄到蘇聯,再到俄羅斯所建立的區域秩序。芬蘭曾被沙俄帝國統治百多年,直到 1917 年俄國革命期間才得以獨立。然而,蘇聯獨裁者史太林(Joseph Stalin)認為芬蘭是對本國的「存在性威脅」,亦是共產主義敵人的門戶。1939 年「德蘇協定」簽署後,蘇聯併吞了波蘭東部和波羅的海三國,史太林隨即要求芬蘭割讓領土。

兩國於是爆發冬季戰爭,蘇聯為此損失了超過十萬將士的性命,芬蘭也失去了東部多個省份,但總算以不菲代價保持獨立。冷戰期間,芬蘭又不幸成為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陣營對決的前線。為了維持其民主和自由市場體制,芬蘭只能在對外事務中採取「芬蘭化」策略。通過建立中立國模式,芬蘭在過去大半個世紀,總算能夠說服歷屆莫斯科政權自己不是「存在性威脅」,而是忠誠的貿易夥伴。到 1991 年蘇聯解體後,芬蘭人亦開始辯論應否加入西方聯盟。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終於說服芬蘭加入北約以保安全。Suny 認為,今天普京看待烏克蘭的態度,與當初史太林對芬蘭的想法極為相似。過去 30 年普京皆視獨立的烏克蘭為安全威脅,擔心其靠攏西方。戰爭爆發前,芬蘭的中立模式被吹捧為烏克蘭加入北約又或者親俄集安組織的替代方案。獨立以來,烏克蘭一直在東部親俄主義和西部的烏克蘭民族主義之間擺盪,芬蘭化或能成為解決國內分歧的方案。

但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些幻想煙消雲散,戰爭顛覆全球現實政治。當俄羅斯朝著專制主義的方向發展,並以石油和天然氣作為武器,加入西方陣營似乎更加吸引,而像芬蘭和瑞典這樣的小國手上選擇亦愈來愈少。芬蘭加入北約,標誌著維持大半世紀的「芬蘭化」模式結束;「芬蘭化」作為解決烏克蘭衝突的一項潛在方案,亦壽終正寢。

全球各地的小國,都在重新評估自己在重構的世界秩序中應站甚麼位置。同樣中立的瑞典現在亦渴望加入西方聯盟,中歐的瑞士同樣質疑在這樣一個兩極化的世界秩序下,不結盟政策是否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東歐的「北約化」,且是由普京無意中推動。而普京治下的俄羅斯也慢慢發現,自身正被一眾與自己立場不合的鄰國包圍。Suny 就引用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名言作結:「小國可以消失,而且她都知道這一點。」(a small nation can disappear and it know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