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虎外交:印度極端民族主義,正觸發國際間衝突?

A+A-
2023 年 8 月 15 日,印度新德里舉行第 77 屆獨立日慶祝典禮前,總理莫迪檢閱儀仗隊。 圖片來源:Raj K Raj/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Images

在強硬民族主義當道的世界,外交愈來愈少談判讓步的餘地。當中國以「戰狼外交」聞名國際,印度新聞工作者 Kunal Purohit 就在雜誌「外交政策」撰文,批評印度總理莫迪的極端印度教民族主義,並將其衍生的強硬外交稱為「戰虎外交」(Tiger Warrior),指這種作風正引發區域與國際關係緊張。

莫迪在 7 月 13 日國事訪問巴黎期間,歐洲議會全體會議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卻進行了一場激烈辯論,表決結果對莫迪投下不信任票。這場辯論圍繞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邦(Manipur),當地由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管轄,自今年 5 月爆發種族衝突,導致 120 人死亡、超過 5 萬人流離失所。

7 月 24 日印度國大黨社運分子與支持者,抗議東北部曼尼普爾邦庫基族(Kuki)與梅泰族(Meitei)持續衝突期間,針對婦女的性暴力猖獗,抗議期間示威者與警察發生衝突。 圖片來源:Firdous Nazir /Eyepix Group/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莫迪既沒有造訪當地,也沒有公開呼籲和平。歐盟決議強調「對少數族裔不寬容」有份導致暴力升級。儘管決議未直接提及莫迪政府,卻尖銳批評莫迪政府所支持的印度教多數主義(Hindu Majoritarianism),把人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利益凌駕於其他族群之上,暗示這種分裂政策需要為動盪負責。

在莫迪正式開始外交接觸前,印度外交部匆忙回應。部門發言人 Arindam Bagchi 譴責決議是「干涉印度內部事務」,標籤其為「不可接受」,背後反映「殖民思維」。這種似曾相識的強硬回應,抗拒普世的人權關注,其實都是植根於莫迪的右翼民族主義意識形態。

吞併鄰國以實現「大印度」?

要了解莫迪與印度人民黨的意識形態基礎,不得不提印度極右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莫迪曾是 RSS 的全職工作人員,眾多內閣成員也有類似出身。RSS 公開弘揚印度教至上思想,倡導建立只有印度教徒的國家,挑戰印度立國時的世俗憲法,直接破壞國家的世俗體制,持續煽動對宗教少數族群的仇恨言論和暴力。

最近的事態發展反映了,這種極端議程對印度外交帶來重大挑戰。印度新國會大樓月前揭幕,大樓室內裝飾的立體印度地圖,竟把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都納入領土範圍,隨即引發區域外交糾紛。各國皆提出抗議,要求印度解釋。雖然印度外交部宣稱,該地圖僅描繪古代孔雀王朝版圖,但政府官員接連發表自相矛盾的聲明,不禁令人懷疑背後有實現「大印度」(Akhand Bharat)之動機。

5 月 31 日尼泊爾學生組織抗議印度國會大樓內展示吞併尼泊爾的印度地圖,並焚燒有關照片。 圖片來源:Sanjit Pariyar/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在此之前,美國亦公開指責印度人民黨與附屬民族主義組織,支持尼泊爾印度教團體推動取消世俗憲法,試圖把尼泊爾改造成印度教國家。國務卿布林肯於 5 月發表宗教自由報告,在尼泊爾部分披露這些顛覆計劃的細節,更提到有尼泊爾公民社會成員指控,印度人民黨恐暗中資助部分團體行動。

由於印度國內傳媒全都歸順莫迪,所以大多無視報告內容。但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印度倡議計劃」(India Initiative)總監 Aparna Pande 認為,各種事態無疑蠶害印度的國際信譽,特別損害在鄰近地區之利益。「德里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或信仰,過去並不容許影響外交政策。我們的政府是社會主義還是支持自由市場,全都不重要,外交政策應當是絕緣的。」

儘管新冷戰的國際形勢中,以美國為首的印太策略極需與印度合作,但西方各國都擔憂印度國內發展。這種緊張關係也溢出街頭,2021 年莫迪訪問孟加拉時,反對他的抗議活動就異常暴力。傳統上與印度外交友好的尼泊爾,如今也關係緊張。長此下去,印度國家利益恐被「戰虎外交」所累,日後或會愈見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