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現代軍章發展簡史(由美國內戰到二戰)

A+A-
電影 1917 忠實地還原英軍在一戰時的戰術圖案;圖為劇照。
英王理查三世的侍從配章(白野豬),現收藏於英國約克郡博物館。 圖片來源:The History Jar

早在中世紀歐洲,貴族的侍從或麾下都會在左臂或左胸配戴一個小型的侍從配章(Livery badges),以表示自己所臣屬的領主勢力。侍從配章有別於出現在盾牌或戰袍上的家族紋章(Coat of arms),它的設計相對簡單,可以說是現在軍章的雛型。

直到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期間,軍方開始意識到可以利用軍章把士兵有系統地分隊和分類。由於 19 世紀的軍服設計趨向統一,當時美國聯軍(北軍)第 3 軍團的指揮官 Philip Kearny 曾經誤認並斥責他人的部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下令要求麾下士兵於軍帽頂縫上一塊兩寸大的四方紅布以資識別。此做法後來擴展到聯軍的其他軍團,並衍生出不同顏色及形狀的軍團團章(Corps badges)。

「英軍一戰戰術圖案指南」,Osprey Publishing 出版,筆者收藏;圖為書封。

踏入 20 世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開始為個別部隊引入部隊識別章(Unit patches)。別稱「野貓(Wildcats)」的美國陸軍第 81 師,就成為了第一個正式擁有識別臂章的陸軍部隊。隨後美軍各個師、團都各自設計自己的識別章,部分更沿用至今。軍方的設計大多偏向保守,例如美軍第一步兵師,就是一個紅色阿拉伯數目字「1」(俗稱「Big, red one」)。另一方面,在一戰之前,英軍會在車輛、軍械或告示版上直接寫上部隊名稱,但在戰時為保持機密性,便以戰術圖案(Battle insignia)取代名稱,這些圖案後來漸漸演化為部隊章(Battle badges),縫在士兵的手臂、背脊,或畫在頭盔上。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軍快速擴展架構,一時間急需大量部隊識別章的新設計,便「徵召」美國動畫大師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 沒錯,是迪士尼樂園的華特迪士尼 —— 負責部隊識別章的設計工作。迪士尼所設計的部隊章顏色鮮艷,部分更包含卡通人物特寫,在軍中成為一時佳話。直到二戰結束,華特迪士尼一共設計超過 1,200 款部隊章,當中又以唐老鴨最為常見。

美國空軍第一通訊技術中隊部隊章,由迪士尼設計,藏於美國國家空軍博物館。 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美軍設計、欺敵用的 5 個虛構空降師部隊章。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二戰美軍軍章的另一特色,就是有些軍章所代表的部隊,在現實中並不存在。這些虛構部隊(Deception divisions,或稱之為 Phantom units),包括至少 15 個步兵師、5 個空降師、3 個裝甲師,都是盟軍反攻歐洲大陸前欺敵計劃的一部分。網上有大量關於盟軍虛構部隊的資料,在此不贅。

下期專欄將會繼續略談軍章在二戰後的發展。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香港出生長大,見證香港人冠絕東方,義勇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