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內戰,為何兒童會被送到古巴?

A+A-
2015 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合作夥伴在南蘇丹監督童兵解除武裝儀式。 圖片來源:CHARLES LOMODONG/AFP

1983 年,第二次蘇丹內戰(Second Sudanese Civil War)爆發,作為南蘇丹武裝力量的蘇丹人民解放軍(SPLA)成立。內戰加上饑荒,造成超過 400 萬人流離失所、估計 200 萬人死亡,同時影響 2011 年南蘇丹經公投獨立。專門研究南蘇丹的人類學家 Carol Berger,則在新著作中探討 SPLA 當年如何強徵蘇丹南部兒童入伍。

John Garang 是 SPLA 建立者及南蘇丹國父。2005 年,Garang 代表簽署終結內戰的「全面和平協議」,並於同年去世。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曾稱許 Garang 是一名「有遠見的領袖、和平締造者」。不過,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介紹 Berger 去年 12 月出版的 The Child Soldiers of Africa’s Red Army,書中指出,內戰期間,蘇丹南部大量兒童被迫與家人分開,在埃塞俄比亞軍營接受軍事訓練及入伍。

南蘇丹的童兵解除武裝儀式;南蘇丹 2011 年獨立後兩年爆發內戰,期間仍有徵召童兵。 圖片來源:路透社

Berger 追溯 SPLA 童兵的起源至 1980 年代初,Garang 和其他蘇丹軍官,在南部瓊萊州(Jonglei)博爾首府博爾發動軍事叛亂。往後的混亂局勢裡,蘇丹政府支持的阿拉伯民兵向加扎爾河(Bahr al-Ghazal river)北部的丁卡人(Dinka)村莊及科爾多凡州(Gharb Kurdufan)南部城鎮發動大規模襲擊。包括兒童在內,大量蘇丹南部平民逃離家園,前往埃塞俄比亞的伊唐(Itang)、邦加(Bonga)及潘依杜特(Panyidut)難民營;據報內戰時就有超過 25,000 名年輕丁卡男子越過國境尋求安全。

其時,SPLA 相中埃塞俄比亞難民營裡的男孩與青少年,意圖讓他們成為日後內戰的生力軍。在埃塞俄比亞安全部隊的幫助下,SPLA 成立了邦加革命戰爭學院(Bonga Revolutionary War Institute),向孩子提供軍事訓練。據 Berger 研究,數以萬計受訓兒童中,年紀最小的只有 5 歲。Berger 在書中寫道:「成千上萬兒童及青年穿過邊境尋求安全⋯⋯ 但大多數人,尤其是 1987 年後,成為了 SPLA 童兵運動的一員。」

SPLA 更在蘇丹南部村莊三度強徵兒童入伍。Berger 在書中指出:「有些兒童在戰爭裡失去父母,但他們之所以出現在難民營,並非因為孤兒身份,而是遭 SPLA 強徵。」據其採訪的前童兵透露,很多人在前往埃塞俄比亞的艱辛旅途中死於飢餓、缺水及淹水。即使倖存,亦不時遭受虐待,訓練人員會毆打兒童,甚至餓死、殺害他們。

此外,SPLA 內部政治派別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更在 1985 至 1986 年間,將 619 名兒童及青少年送往古巴接受政治、醫療、思想及軍事訓練;當中大部人都是 SPLA 高級軍官的孩子。Berger 指,這批兒童及青少年所受的政治教育,是將自己定位為「蘇丹人」而非「南蘇丹人」,要以武力團結國家而非分裂。當他們返回故鄉時,蘇丹政府宣佈向 SPLA 發動聖戰,因而影響蘇丹南部人民愈益認同自己的民族和宗教身份。

隨著蘇丹在社會主義下統一的想法消失,這些在古巴生活十多年的年輕人陷入困境。其中約 200 人選擇移居加拿大,其餘部分人因為其古巴學習背景,在 SPLA 軍中遭猜忌。Berger 形容 SPLA 軍中「有人擔心受過古巴訓練的幹部會取代自己,於是常常派他們上前線,多數人因此被殺」。這些失寵或遭猜疑的歸國士兵,部分便領導日後反對南蘇丹總統 Salva Kiir 的叛亂。

2005 年達成和平協議後,南蘇丹仍有徵召童兵。南蘇丹領導人一直堅稱,將兒童送往訓練營,目的是接受教育,即使部署時,他們也只會負責非戰鬥任務,例如成為 SPLA 高級軍官的保鏢或準備食物。然而,Berger 援引前童兵回憶,孩子們有時只學習過扣動步槍扳機即被推上前線,青年的主要任務還包括埋地雷、引爆炸藥,也有人向 Berger 透露,自己要負責測量迫擊砲射程。

外界多稱內戰期間離鄉別井的蘇丹兒童為「丟失的兒童」 (The Lost Boys of Sudan),雜誌就形容,當年這些兒童並沒有走失,而是被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