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新環境,口音變還是不變?

A+A-
圖片來源:Edward Wo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以口音區分本地或外來人的做法常見。不過,有些人到另一個地方生活以後,會連說話的口音也改變;也有些人則無論在另一個地方生活多久,口音依然無改。口音或多或少決定別人對你的印象,但是甚麼原因促使一個人的口音變或不變?雷丁大學語音學教授 Jane Setter 指,口音是歸屬感的標誌,有意識或潛意識希望融入環境,會影響人的口音。

口音是話語流變的特徵,同為英語使用者,英美澳紐加以至一國內不同地域的人,都可能有不同口音。Setter 指有研究已表明,一個人的口音,會轉向他們某個生活階段中所認同的說話群體的口音,例如一個從澳洲搬到美國工作的人,就有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個人口音。她解釋,口音轉變可能出於一個人身處全新社區環境,有需要或期望他人更清楚地理解及接受自己。

外地來的人不想被人嘲笑自己有鄉音,也是一種改變口音的動機。在英國,就有 29% 來自工人階層家庭的高級管理人員表示,自己曾因口音問題,在工作場受嘲笑或批評。Setter 認為對口音確實起變化的人來說,說話的方式可能不太影響他們自我的身份認同,也許是對他們在社會、職業群體身份方面構成更大壓力。

口音是同一地方的群體共同形塑的說話方式。Setter 表示那怕在人們出生之前,亦已接觸到周遭的人的說話方式;人類胎兒能夠在懷孕最後 3 個月,記住來自外部世界的聽覺刺激。針對初生嬰兒的研究便發現,嬰兒的哭聲旋律是由其母語塑造,從中可辨識出他們生活群體中特有的音調。她認為,為了滿足自我需求,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適應特定的說話方式。結果,初生嬰兒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就像身邊護理人員的一分子。

同時,人們會經歷不同的語言發展階段,讓語言模式與我們周圍的人相似。進入社會後,孩子會跟原有群體之外的人相互交流,接觸到更多說話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口音迅速改變,以獲同齡人接受。Setter 憶述一位在英國工作的美國同事告訴自己,他們美國的孩子自從在英國上學後,就開始用標準的英國南部口音說話了。現在反過來,是他們的孩子,教美國父母說「正確」的英語。

至於對口音沒有甚麼改變的其他人來說,Setter 認為原因或是他們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安全,而他們的口音正是身份的重要構成部分,又或保持這種口音差異,對他們來說很有意義;他們甚至不會意識到口音對自己來說意味著甚麼。此外,若然一個人的口音獲多數人認為理想恰當的,說話者也未必想改變口音,以免失去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