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共203篇|

你的剩食,他們的菜餚 —— 貧民窟食物 pagpag

常言道飢不擇食,但對生活不成問題的都市人來說,再餓也不會翻垃圾桶找剩食。不過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帶的貧民窟,從垃圾堆中找來食物殘渣重新烹調成 pagpag,是收入微薄者的醫肚之道。食用 pagpag 充滿健康風險,但多年來已成為一門生意、一種生存方式。

德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

德國從戰敗國變成歐盟最大經濟體,中產階層在這期間象徵社會進步的希望,亦因為他們貢獻一大部分稅收, 普遍也對民主信心較大,有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是好景不常,如今通脹侵蝕工資,加上能源等價格飆升,教師和公務員等為數眾多的中產人士,生活開始陷入困境,令人憂慮社會衰退,動搖一國之本。

要看懂 Drive My Car,先讀「凡尼亞舅舅」

去年奪得多個國際大獎的日本電影 Drive My Car,改編自村上春樹作品,原著小說在映後再次暢銷,不少人卻忽略戲中反覆出現的劇中之劇「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這部俄國劇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四大經典之一,所說的是甚麼故事?憑甚麼成為俄羅斯文學經典?

英國的小型財政預算案:當地專家如何評價?

9 月 23 日,英國財政大臣關浩霆公佈「小型財政預算案」(mini-budget),大幅減免稅收,涉及金額多達 450 億英鎊,幅度為 50 年來最大。卓慧思內閣希望藉此刺激經濟增長,帶領英國走進新時代,但預算案公佈後,英鎊兌美元持續暴瀉,在 9 月 26 日一度創歷史新低。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就徵集了英國一班政經專家對預算案的意見。

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9 月 18 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佈當地 COVID-19 疫情已經結束。而在較早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亦表示全球大流行的終結已經「近在眼前」。全球大部分國家都陸續放寬、甚至完全撤回繁瑣的抗疫措施。9 月初,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專題文章,反思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伊朗式專制背後:領導人子女在西方享受自由

伊朗女子涉嫌違反頭巾規定,被道德警察拘留致死,引發全國抗爭浪潮。政府推崇伊斯蘭保守價值,反對西式文化開放,但超過 4,000 名伊朗高官家人卻被揭發居住歐美、享受西方自由,副總統兒子本月初亦被指移民加拿大,同時引發抗爭者與原教旨主義者不滿。

【烏克蘭戰爭】Winter is coming,烏克蘭人新危機:破窗

來到 9 月,香港天氣仍然炎熱,但烏克蘭已顯得清涼,日間最高氣溫約攝氏 20 度,夜間最低溫度只有 10 度,而緊接的 10 月通常是第一個降雪月份。惟國民今年要面對一個特殊問題 —— 能源成本飆升、貿易聯繫被切斷之下,如何趕及在冬季前修復被俄軍炸毀的玻璃窗。

懶散至上:日本人的生活解放

前些年在日本,尚在議論主婦在超市買熟食當晚飯是否偷懶。但經歷數波疫情、久居在家、減少應酬等日常劇變, 愈來愈多人尋求更放鬆自在的生活態度,甚至把「懶散」(ズボラ)奉為最高原則。從煮食到打掃,都有不少網民分享省時慳力的心得。這股懶活之風興起,如何把人從高壓社會中解放?

紳士大哥:移民外國如何由二等公民進化成一等公民?

某些人口中的「二等公民」,說來說去,不就是「因為無錢所以要做下欄工作」。說著這些話的,包括身上早拿了別國護照的既得利益族群,或是沉迷於民族主義但經濟條件差得沒選擇餘地的守舊者。這些人所認識的「生活」,就是在每一件事都標上價錢牌,生命就只剩下單純的金錢數字。

學校復課,有些學生卻長期失蹤

全港中小學恢復面授課堂,但經歷長期停課及網課,難保學生會喪失學習興趣。美國大部分學校去年秋季全面復課,但公立學校卻有多達百萬名學生長期缺席,意味著他們整個學年缺席率達 10% 或以上,究竟這些學生都到了哪裡?疫情如何推使他們放棄學業?

一日三餐才健康?

亂世求生,身體要緊。一日食足早午晚三餐似乎是基本,但從小灌輸的思想,是否便為正確?抑或形同其他迷思,純屬都市傳說?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訪問多位專家,從生物到歷史角度,分析這個說易行難的生活習慣與健康有多大關係,部分答案更與我們的認知大相逕庭。

埃及單身女:獨居需要錢,還要手段和朋友

成年離家,獨居自立,很多人認為天經地義,埃及女性卻望而不得。由於社會風氣保守,女子若是單身、離異或喪偶,與父母同住方算「檢點」。為掙脫道德枷鎖,租個單位自在過活,女人需要錢,也需要手段,以說服爸媽、騙過鄰居,甚至收買看更。萬一無家可歸,更需要好姊妹照應。

日本災難時,被遺忘的一群

3 月 16 日,日本再一次遭遇強烈地震,至少 4 人死亡,逾 200 萬戶電力中斷。日本處於活躍地震帶,土生土長的民眾普遍都有應對災難的知識,可是由於出生率持續偏低,當地陸續吸納更多移民和外籍工人。名古屋大學三位學者就在「東亞論壇」共同撰寫評論,呼籲政府要加強外籍居民的應對災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