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壓力令台語復興?

A+A-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根據台灣官方今年發表的一份普查報告,當地 6 歲以上人口主要使用語言為國語,佔 66.3%,其次台語(台灣閩南語)為 31.7%。假如集中 6 至 14 歲人士,國語更高達 92.1%,台語只有 7.4%,當地媒體亦擔心台語正面臨消失危機。不過「華爾街日報」稱,近年來自中國的政治壓力,使得台語迎來復興之勢。

台語的發展可追溯至 17 世紀。當時來自中國福建、操閩南語的移民,隨荷蘭及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台灣。閩南語移民的語言,開始排擠島上十幾個原住民部落的語言。1662 年鄭成功來台,當地閩南語演變成「台語」並在當地普及,又在 1945 年日本結束在台半個世紀統治前,從日語中吸收新詞。1949 起遷台的蔣介石政權,則一直打擊台灣人使用當地語言,要求學校只講國語,直至 1987 年解除戒嚴狀態。

報道認為,來自中國的政治壓力,促使台語在台灣迎來復興。 圖片來源:Mark Schiefelbein-Pool/Getty Images

報道指,許多台灣人出於厭惡中共政府,不再自視為中國人;來自北京的壓力愈來愈大,反促使他們採用其他語言。其中一位育有三名子女的受訪 35 歲母親表示,自去年冬天以來,自己與孩子交談時基本上已不講國語,而用台語。她稱要抗衡日益強勢的中國,「說我們的母語,是最有效的疫苗」。

中國認為台灣是其一部分,且不放棄武力統一的選項。報道認為,中國一直在加大對台灣的外交及軍事壓力,致使在緊張局勢中,愈來愈多台灣人否認自己與中國的聯繫。國立政治大學今年 6 月一項身份認同調查顯示,大約 63% 的當地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高於 2018 年時的 54%;只有 2.7% 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何信翰受訪時解釋:「人們往往將使用處於劣勢的語言,視作對抗強勢文化甚至專制政權的武器。」

報道指,近年台灣流行文化中亦能找到台語復興足跡,台劇「花甲大人轉男孩」中便有不少台語對白;圖為劇照。 圖片來源:花甲男孩轉大人_植劇場Qseries/Facebook

儘管台語主要使用人口低於國語,但近年學習台語的人數激增。官方數字顯示,2012 至 2020 年間,參加台語及並其他原住民語言能力測試的人數,由不到 16,000 人增至近 45,000 人。資深台語教師兼長老會長老陳金泉,今年夏天便在教會、三座社區學院、一所護士學校及幾家小學教台語。他形容,台語學習人數激增,令人激動。

台語有復興之勢,但能否持續或許仍有疑問。報道引述部分語言學家意見指,國語在當地始終佔主導地位,而且與中國大陸業務往來十分重要,縱有政府支持,想要保護台語亦非易事。據何信翰一項訪問 7 萬多人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母語是台語的人,在家中已不再使用台語。台語的希望就落在下一代身上,因為超過 8 成人表示有興趣跟父母學習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