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共202篇|

世界大勢:新歌不如舊歌?

有些舊歌總有人記得。例如 Simon & Garfunkel 的 The Sound of Silence,又例如清水樂團的 Have You Ever Seen the Rain?。音樂無界,包括時間的界限。不過,音樂業務分析公司 MRC Data 近日報告指,推出超過 18 個月的舊歌,佔美國音樂市場份額高達 7 成。美國爵士樂家兼音樂評論家 Ted Gioia 在「大西洋」月刊撰文稱,目前音樂市場的增長實際上來自舊歌,而新音樂的市場正在萎縮。

【Soul Monday】管弦樂團再造廢棄物,也再造弱勢青年的人生

羅馬尼亞少女 Cristina Vazquez 在馬德里貧民窟長大,管弦樂似乎離生活很遙遠,她小時候從沒想過自己會拉小提琴。但今天,她使用由回收材料製成的樂器,成為環保管弦樂團首位小提琴手,並教授其他弱勢青年拉奏樂器,希望用音樂改變命運。

與自由世界共抗納粹極權:初代女團「安德魯斯姐妹」

Viu TV 的「全民造星 4」,今次以塑造香港新一代本土女團為目標,再次掀起全城關注。早在 20 世紀初,現代流行音樂工業剛發展前期,已經可以找到全女班的偶像音樂團體,慰藉過很多代人的心靈。其中在美國,有一隊女子組合曾陪伴國民渡過二戰時的艱苦歲月,走訪各地盟軍基地提振士氣,她們名為「安德魯斯姐妹」(The Andrews Sisters),至今仍是美國歷來最暢銷的女團。

以人工智能,譜寫出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樂曲

科技改善人類生活,也協助我們探索未知領域,其中人工智能技術大力推進社會發展,例如協助學者進行大數據分析,產生更多理論,同時應用於機械科技,便利工商業活動。過去人們認為,文藝創作要運用人類獨有的想像力,會是人工智能較難攻破的一環。不過,今年一間初創企業就成功以人工智能譜寫出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樂曲」。

意識形態教育從娃娃抓起 —— 北韓兒童 MV

北韓近期強烈抵制南韓流行文化。今年 7 月,「勞動新聞」一篇文章更指「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鬥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年輕人即使唱歌跳舞,也要唱出符合時代需要、民族情懷的旋律和節奏,弘揚我們的文化風貌」。專注北韓新聞的 NK News 報道,北韓當局全力消除國內「危險」的外國影響之際,也推出一系列全新青少年名曲 MV,用音樂號召新一代國民擁護國家的意識形態。

從地下到公演 —— 80 年代蘇聯搖滾

如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在「時代的孩子」所寫:「日常和夜間事務,都是政治的事務。」想找個角落,聽一首歌?對不起,音樂也是政治的事務。80 年代蘇聯雖然對發展搖滾樂有所鬆綁,列寧格勒甚至有首個合法演出場所,但想要在蘇聯 Rock & Roll,仍得與 KGB 打交道、遵守限制。

串流大行其道,韓國唱片卻愈賣愈多?

串流普及以後,CD 幾乎淪為「化石」。但在南韓,自 2016 年起唱片愈賣愈多。銷量榜營運商 Hanteo Global 的最新報告指出,今年首 6 個月 CD 的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加 34.25%。這歸功於 K-pop 熱潮,以及其追星文化 —— 買碟就要買複數。因為偶像的名氣,以及對偶像的熱愛,均要用數字來衡量。

【Soul Monday】復活節島鋼琴家

受海平面上升及氣候變化威脅,加上過度依賴旅遊業,令復活節島(Rapa Nui)備受威脅。來自當地的頂尖古典鋼琴家 Mahani Teave 就希望守護小島文化,島民可以在永續環境下安居樂業,她說:「我感覺得到,復活島的孩子們學走路是為了跳舞、學說話是為了唱歌。」憑著信念,她與其他島民合力復興小島。

聲音的哲學:在文字和圖像以外理解世界

近年紙媒式微,年輕讀者也愈來愈不願看網上長文,KOL 短片等網絡影像成為重要的資訊媒介。另一方面,電台同樣沒落多時,但有趣地,音訊平台近年有復辟的勢頭,最受人關注的例子有 Podcast 播客,讓人走路和運動期間都可以增長知識。羅傑威廉士大學哲學教授 Christina Rawl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分享如何可以聲音認識世界。

60 年代,唱 Kowloon Hong Kong 等英語流行曲的他們

60 年代的夜明珠樂隊(The Reynettes),他們有 5 名成員,是兄弟姊妹。很多香港人或者未聽過他們名字,但大抵也聽過他們的作品,最著名是 1966 年發佈的 Kowloon Hong Kong,曲風充滿東方美學,歌詞簡潔易明,歌曲開首的三句歌詞:「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We like Hong Kong,That’s the place for you」尤其經典,簡單地呈現香港作為環球城市的一面。Kowloon Hong Kong 推出後,經常被人翻唱,甚至旅發局也以此為推廣香港的歌曲。

賴床不起?用喜愛的歌曲作鈴聲吧

不少人早上都會有以下經歷:鬧鐘每 5 分鐘響一次,響完又響,明知時間緊迫,卻一直醒不過來,醫學界稱之為「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情況嚴重時更可持續達 4 小時。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日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出,只要選擇正確的響鬧聲音,就能減少睡眠惰性,助人起床。

用音樂對抗認知障礙症?

一首樂曲對不同人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會勾起快樂或傷心的回憶。音樂治療師 Alaine Reschke-Hernández 向一位老人播放 60 年代末歌曲 Sweet Caroline 時,曲調雖然輕快,老者卻流下眼淚,正是因為這首歌喚起了他的悲傷回憶。這個情況反映,音樂若夾雜個人特定記憶,甚至會影響情緒,或可進一步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記憶及情緒問題。

【Soul Monday】歌劇老師教武肺康復者練氣

不少武肺患者在康復後,仍要面對「手尾長」的後遺症。英格蘭國家歌劇團(ENO)有見及此,就嘗試與倫敦一間醫院合作,舉辦為期 6 星期的呼吸訓練計劃「E.N.O. Breathe」。機構利用經臨床驗證的復康練習,結合專業歌唱導師的技巧,為受後遺症影響的康復者提供度身訂做的網上聲樂課程。計劃在幫助病人之餘,亦助歌劇從業員艱難時期,尋回工作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