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共61篇|

綠色和平:新一年,香港的環境保護如何迎難而上?

「堅持下去才能看見希望」。眼前香港的環境每況愈下,難免令人產生無力感,但若然我們認輸、選擇放棄,恐怕便會失去如此珍貴的自然生態。我們將面對的挑戰,或會一次比一次艱難,但唯有堅持下去,才能守護香港的大自然。

真・女權之敵:專制主義

早期女性主義者專注爭取女性公民權益,如墮胎權和工作權利。但 90 年代第三波女性主義興起後,很多女權分子轉而關心一些非傳統議題,例如性解放、身體自主以及文本批判。然而,有學者提醒,在專制主義和獨裁化下,前人所關注的女性基本權益,其實還未得到保障。

第二波疫情下,東京都的「檢測難民」

過去一週,東京都爆發第二波疫情,每日新增逾 200 至 300 多宗確診感染個案。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解釋,確診數飆升與 PCR 檢測數目大幅增加有關。但東京都政府數據顯示,近日陽性率變化不大。更諷刺的是,不少都民投訴,明明已有病徵,卻遲遲未獲檢測。這些「檢測難民」要承受身體不適及心理壓力,同時增加社區傳播風險。

GDP 以外,何謂人民福祉?

國家若要真正富強,人民若要生活幸福,就不能單單看經濟發展,還要有全面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改革。其實過去 30 多年,很多發達國家都在糾正發展方向,改以人民福祉(Well-being)為政策目標。某些經濟大國在這方面明顯後滯於人。英國錫菲大學政治學教授 Ian Bache,去年出版新書 Evidence, Policy and Wellbeing,討論何謂人民福祉,而各國又如何把它量化作可以量度的政策目標。

綠色和平:政府小修小補空氣質素指標 罔顧公眾健康

香港的空氣看似不俗,惟一切其實只屬假象。「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是法定標準,政府有責任確保各種空氣污染物的濃度達標。但原來即使達標,也不等於香港人正呼吸清新的空氣。因為政府退而求其次,現時最嚴謹的準則乃世衞指引,而香港政府對於部分空氣污染物卻採取較低水平的標準。本地法例規定政府須每隔 5 年檢討空氣質素指標,今年正值檢討年,政府應把握機會為著市民健康,提升香港空氣質素至國際水平。

只顧活在當下,正是對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

人口老化、環境污染、核武危機…… 這些問題均足以禍延後代。但說到為未來著想,從今起採取行動,很多人總會推諉說「而家都未顧得掂」,甚至揚言「話唔定到時地球已經毀滅」。但英國廣播公司網站中 BBC Future 的總編輯 Richard Fisher 引述多方專家及研究警告,這種只顧活在當下的短期主義,正是對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

政治勢力:大自然

“Whether we and our politicians know it or not, Nature is party to all our deals and decisions, and she has more votes, a longer memory, and a sterner sense of justice than we do.”
– Wendell Berry, American writer
不論我們和政客知不知道,大自然都有參與我們的政策與決定,她擁有比我們更多的投票權、更長遠的記憶以及更嚴格的正義。
– 溫德爾貝瑞(美國作家)

Chester Ho:科技發展追落後需要甚麼?

政策到底是離地還是高瞻遠矚,並不難分。政府有沒有花心思去理解社會的定位,評估政策是否可行,大家很容易就可以知道。相比房屋、交通、醫療等牽涉民生和大量既得利益者的範疇,科技政策的爭議性一向較低,亦因此有較大的空間多做嘗試。但在科技發展方面,香港絕對是在追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