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香港環保新政:興建焚化爐

A+A-
政府環保政策成效不彰,都市固體廢物每日人均棄置量不跌反升,卻遲遲未訂立都市廢物徵費時間表。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個焚化爐二次傷害環境三流官員四處打卡五零年碳中和要看六個行動方案是否有七八成機率走數九流流藍圖當交功課十分落後。

環保是一門科學,可惜香港政府卻將其看成一場公關騷,直至中國今年宣佈要在 2060 年實現碳中和,才趕緊在「施政報告」設下 2050 年碳中和目標,可惜急切得只剩下口號。從近日發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就足見環保政策背後的空泛。

數字不會說謊,翻查 2013 年發表的「藍圖」,就發現政府在多個範疇走數。沒有兌現的包括擴大膠袋徵費、玻璃樽生產者責任制,而在廢物棄置中更見倒退,每日人均垃圾量不跌反升。當年政府預期 2022 年的都市固體廢物每日人均棄置量可降至 0.8 公斤,比 2011 年的 1.27 公斤減少約 3 分 1,但此數字卻在 2019 年倒升至 1.47 公斤。

另一個不達標的是廢物回收率,本來政府矢志在 2022 年把回收率提升至 55%,但直至 2019 年仍然只得 29%,現時還計劃再興建新焚化爐,貽笑國際;相反台灣總統蔡英文自 2016 年上任後,就把「循環經濟」列為重要產業政策,以「留給下一代更好台灣」,2018 年垃圾回收率已錄得 58%,高居世界第三。

對於環保政策成效不彰,失職的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就把責任歸咎於立法會。但客觀事實是,政府以龜速立法,2013 年訂立的目標在 2018 年 11 月中才上交立法會首讀,但他當然不會提,一貫避重就輕,直至今份「藍圖」,仍不訂立都市廢物徵費時間表。

更重要的是,政府的環保思維只停留於民生層面,沒有把責任擴大至商界,哪怕對環境舉足輕重,自然難怪香港企業的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形同一潭死水,「潔淨」得只剩下上市披露,商界自然不會花半點額外的功夫。

氣候問題衝擊社會經濟,促使全球埋首「碳中和」,環保逐漸由一門科學變成一門政治,小小香港慢半拍本來不是問題,但現時似乎已變成大大的問題,那些戀棧權位的地方小吏,仍不懂得急起直追,最終勿怪自己被回收。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