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生活怎樣才叫如常

A+A-
哥本哈根遊客雖多,卻不像香港般擠逼,店舖及景點亦較香港多元化。

本來跟 8 位中產朋友吃飯,後來地鐵 8 時停駛,有一半的人都來不到,餐廳只剩我們一枱客人。朋友雖然不是藍營中人,但也有不少「中立」派,大家都在懊惱,餐廳的訂位全部取消,港島區的商店亦沒有生意。「到底幾時會生活如常呢?」他問。我說,不能回頭了。

甚麼叫做「如常」?「常」是甚麼?是一街名店、金舖、藥房?是一地行李箱、滿街強國人而本地人只能網購?常態是累積得來,習以為常,所以為之「常」。家貓不知道可以跳上屋簷,籠裡的鳥不懂飛,就是因為習以為常。「香港不依賴內地會死」,香港再這樣下去,零售餐飲都會百業蕭條,因為我們滿腦子「毒品」,按年增長的數字叫人著迷,這種糖衣毒品,醒目的香港人,當然不會放過,結果因為眼前蠅頭小利,賺快錢,押下了香港人的街道、商店和餐廳。

就以旅遊業為例,香港長期依賴單一客源,設計的旅遊產品亦愈來愈單一 —— 內地人喜歡買金,就開金舖;內地人不看文化節目,就推去藥房買奶粉。所謂的旅遊政策,毫無遠見,沒有人文角度,更遑論平衡市民和遊客的生活,總之搵錢大晒。

放眼歐洲國家,人家一樣富裕,遊客亦多,何解不會像彌敦道如此烏煙瘴氣?上個月,我在哥本哈根就看到別國如何將人民風光呈現於遊客眼前。

我入住了哥本哈根的 Marriott 酒店,坐巴士從機場到酒店,下車再走 5 分鐘便到埗。酒店的前門多是商業大樓,看來有點沉悶,誰知道原來大樓的後面才是精髓 —— 漂亮的運河,13 公里長的 Harbor Circle 路線,有人漫步、跑步和騎自行車,水上的建築都引人入勝,有冰島著名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 的新作「圓橋(Cirkelbroen)」,讓人更貼近水,並鼓勵大家在此放慢腳步,休息一會兒。我在 Marriott 住的套房差不多在頂樓,可從 L 字型窗,遠眺河岸兩側,初秋的金光下,美極了!

事實上,水邊的空間都成了社區,是公眾聚會場所。這個本來給當地人的基建,亦成為了遊客窺探當地生活的景點,河邊有建築博物館、藝術館、餐廳、酒店,讓本地人和遊客的足跡互相交集,是最佳的體驗。

香港可否借鏡呢?先把公共空間還給本地人,讓我們的創意、美食遍地開花,再用最本土的角度,吸引遊客,總比一式一樣的商場好。你覺得甚麼是香港獨有,而上海倫敦紐約沒有的呢?任何政策,以人先行,一定更好。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