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中國合縱抗美的一盤大棋?

A+A-
11 月 15 日,多國領導人透過視像會議形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圖片來源:路透社

11 月 15 日,中國跟日韓澳紐以及東盟十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親中媒體形容 RCEP 令中國突破美國包圍網,令奧巴馬牽頭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及進展協定」(TPP)再沒多少發展空間。中國總理李克強豪言:「協定不僅是東亞區域合作的成果,更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不過也有外媒指出,RCEP 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RCEP 由東盟十國發起,後來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和印度等國家,於 2013 年 5 月展開第一輪談判,至今 7 年,印度後來退出。RCEP 涵蓋近 3 成世界人口以及經濟和貿易額,規模之大冠絕全球;其談判範圍涉及十多個投資及經濟技術合作領域,目標是削減關稅及消除其他壁壘,建立一個橫跨 15 國的統一市場。

RCEP 把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排除在外,但就成功拉攏日本、澳洲和紐西蘭等美國核心盟友。路透社分析認為,RCEP 或能強化中國與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夥伴地位,有利中國改寫區域貿易規則。「紐約時報」也提及,當美國忙於處理內政之際,RCEP 成功簽署,顯示世界不會等待美國;不單是 RCEP,歐盟也正在進行自身的貿易談判,美國出口正慢慢失去優勢。

然而,「金融時報」指出,比起 TPP,RCEP 顯然缺乏野心。前者差不多掃除 100% 的關稅,後者就只取消約 90% 關稅,而且沒有觸及農產品問題,也未能為商品制訂共同標準。新加坡金融分析師 Deborah Elms 形容電子商貿範疇令人失望,指協議沒有制訂跨國數據流動的規則。不過,布蘭戴斯大學金融學家 Peter Petri 認為 RCEP 雖然淺陋,但仍算是踏出一大步,細節會在未來繼續完善。

這次 RCEP 協定本來包括印度,但印度在 2019 年年底退出談判,令中國得以完全主導區域發展。「亞洲時報」報道,印度朝野鮮有地一致贊同退出談判。2019/20年度,中國對印度享有約 486 億美元貿易順差,印度地緣政治專家 Brahma Chellaney 認為,印度不是出口主導的經濟體,若加入協定,猶如對中國的廉價製品中門大開,國內紡織和奶製品業極易受中國進口打撃。

台灣同樣沒有加入 RCEP 協議,中經院 WTO 中心副總裁李淳就認為影響力很有限,因為與 RCEP 協議國的貿易活動中,本來就有 70% 免卻關稅,較大問題是台灣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或會減弱。李淳指出,加入 CPTPP(即是美國退出後的 TPP)將會是台灣的出路,協議現時由日本主導,而且目前成員國有 3 分之 2 與 RCEP 重疊,只要加入 CPTPP 就變相突破中國的貿易圍堵。

除了分析貿易和地緣政治問題,「紐約時報」也提醒,RCEP 並未制訂有關會計和知識產權保障的標準。在一些棘手但關乎民生的議題,例如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同樣避而不談。協議也沒有限制政府補助國有企業的金額比例,這種做法顯然與過往歐盟和 TPP 的做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