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的疫情,確實令不少已準備就緒的計劃增添波折。可幸的是,憑著「長青遊樂團之細閱南山」計劃的職員、長者導賞員和青年義工的創意和毅力,在「疫」境中迎難而上,成功讓起行之日遙遙無期的屋邨導賞團,以嶄新的方式向大眾呈現。
青年
|共59篇|
中國千禧世代潮流:學習西班牙語,擁抱拉丁文化
隨著中國「一部分人」富起來,通曉英語這件事,亦從高人一等變成理所當然。不甘庸俗的千禧世代另找新意,其中愈來愈多人學起西班牙語,以熟習這種全球第二大語言為傲。他們在社交媒體積極展示對西語和拉丁文化的熱愛,引起其他年青人的興趣,造就一片西語熱潮。
救世軍:擲鏢少年成長記
「預備擲飛鏢時,身體要稍為傾前,手肘呈 90 度,這就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拉後…… 就讀中四的周敬豪(豪仔)流暢地介紹飛鏢這個運動,在投擲飛鏢時目光炯炯,每支飛鏢都能有力地命中他想投擲的地方,其銳利的眼神及專注力令不少人讚歎。可是,兩年多前的他卻是個不與人交流的沉默青年。
民間年輕力量,自發修復羅馬尼亞溫泉小鎮
一個坐落在羅馬尼亞西南部深山峽谷的溫泉小鎮,曾是歐洲當權者的遊樂場,如今卻只剩頹垣敗瓦。在缺乏政府的支援下,一群學生及年輕建築師希望盡微小的力量,活化這個地方。
面對死亡,青年人比中老年人更透徹?
年紀愈大,是否就愈能看透生死?近日有研究發現,武肺疫情令不少人改變對死亡的看法,而對比起中老年人,青年人對死亡的態度似乎更為成熟。
巴黎青年新消遣:去塞納河畔釣魚
「紐約時報」形容,塞納河是巴黎的生命之河。數百年來,兩岸既有愛侶散步談情,也有工人出身的退休人士垂釣。不過,現在塞納河畔多了一批年青釣者,他們的作風格外「瀟灑」,釣起一條就拍張照,在社交網站發帖後便把魚放掉,甚麼也不帶走。為的是甚麼?
曾詩敏:搬出去住,是否青年人應上的人生一課?
人到某個年紀,離家外出自住可以有很多原因:成家立室、方便上班、尋找私人空間,甚至跟家人「相見好同住難」…… 今次想討論的,是廣義中沒有急切或實質需要下,究竟青年人去到某個階段離家自住,是否「人生應上的一課」?
城市規劃,由青年主導
年輕人不只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所在社區「當下」的使用者。但他們的意見和訴求,卻總是被成人忽略。英國東倫敦決定由基本做起,邀請本地青少年與建築師合作,把新世代的聲音帶入城市規劃,讓他們得以生活在更宜居的社區。
【走?還是留?】聽聽黎巴嫩年輕人自白
在黎巴嫩貝魯特大爆炸發生之後,拯救居民的不是政府人員,不是警察,而是當地年青人。他們曾經因受不了國家腐敗,看不見前路想要離去,如今卻自發為社區修補門窗、分配糧食物資,為當地帶來希望。
【泰國示威】為何青年堅持「發夢」?
泰國從上月起出現連串大型示威,爭取解散國會、政府停止滋擾反對派、修改由軍方撰寫的憲法這「三大訴求」,進而要求廢除「冒犯君主罪」。到了週日,更有至少 1 萬人身穿黑衣,齊集曼谷的民主紀念碑,無視泰王肖像,高舉雙手爭取自由,力求改變「民主之上,君主為尊」。而在背後推動這股強大的反對浪潮,乃是一股敢作敢為的青年力量。
【Soul Monday】青少年 Podcast —— 解鈴還需同齡人
真正了解年輕人的,也許只有年輕人。在美國加州安納海姆(Anaheim),有 5 位 16、7 歲的少年主持在 Podcast 節目 Teenager Therapy 中,自由自在地討論精神健康、學校、家庭、友誼及性行為等同齡人煩惱。這個 2 年前在睡房錄製的「柴娃娃」節目,竟迅速引起年輕聽眾共鳴;在病毒大流行下,他們的聲音也令愁困在家的青少年不再孤獨。
「地獄朝鮮」再進化:青年比長者更難就業
南韓青年要就業向來不易,就算工時長壓力大也好,有份工已謝天謝地。當時生活再苦,還能花些「他媽的錢」,不為未來投資,只求今天快樂。可是,當武漢肺炎來襲,重創全國經濟,年青男女首當其衝成為犧牲品,大約每 4 人當中,就有 1 人沒有工作,就業率甚至比高齡人士還低。
「若確診,等同被出櫃」:梨泰院群組揭韓兩抗疫漏洞
好不容易「解禁」的南韓,不到一星期就出事。1 名男性月初於首爾梨泰院消遣後,確診感染武漢肺炎,隨後陸續有同晚於該區夜遊及其密切接觸者「中招」。直至週一傍晚,全國相關確診個案達 94 宗,更有傳媒報道女團 KARA 的前隊長朴奎利亦牽涉其中,狠摑自喻抗疫榜樣的青瓦台一巴掌。當局急於堵截,但有些人不便現身檢測,更多人繼續夜夜笙歌。這是否意味著,第二波疫情已迫在眉睫?
【政府無能】警黑勾結,孩童擁槍自救
墨西哥黑幫勢力滲透各地,雖政府長期打擊罪犯,卻仍有不少貪污、包庇罪犯等醜聞,形成警黑勾結的景象。為保護家園,鎮上人民不再期盼政府,而是選擇自救。墨西哥格雷羅州一個偏遠山區的原住民小鎮,便有一群年輕孩子,拿起槍支,進行軍訓般的訓練,只為保護家園。
救世軍:擺脫隱閉陰霾 重上職場
29 歲的 Kenny 曾長時間隱閉在家,九年來沒有任何工作,每天靠上網度日;家人看在眼裡雖不是味兒,卻因兒子嚴重的社交恐懼症,他們對這情況也無從入手。直至接觸到救世軍「E.A.S.Y. Job 青年師徒計劃(師徒計劃)」,Kenny 成功「脫隱」重返職場,在烘焙界找到志向,更尋獲與人相處的自信。
英國政治兩極化、世代出現裂痕,錯在社區規劃?
由香港街頭抗爭、台灣大選、到歐美的氣候罷課運動,各國世代間的政治分野正日益加劇,近年英國鬧脫歐鬧得沸沸揚揚,長者與年輕世代的立場同樣出現巨大鴻溝。有英國專欄作家斷言,世代之間的政治矛盾,是由英國失敗的社區規劃促成,導致長者在退休社區中「與世隔絕」,難與年輕世代坦誠交流,究竟這種解釋是否站得住腳?
【Soul Monday】威尼斯水災,年輕人幫忙清理善後
本月中,威尼斯經歷 50 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水災,水位一度升高至 1.87 米,兩人不幸喪生。洪水退去後,昔日山明水秀的街道,頓時顯得一片狼藉。天災破壞了建築和街道,卻凝聚了人們的心。街道上出現了上百名年輕人,自動自發幫忙清潔及收集垃圾,幫助威尼斯恢復往日面貌。
「不成功便地獄」的南韓,如何開始擁抱失敗?
為了進入一流學府,畢業後找到體面工作的所謂「成功」,長期繃緊的氣氛令不少南韓年輕人窒息,甚至因此喪命。據網媒 Quartz 報道,南韓開始出現接受失敗的風氣,有初創企業老闆設立「Don’t Worry Village」,為年青人提供暫時避風港,給予他們思考未來的空間。
為何大人總是不滿年輕人?
香港示威由 6 月延續至今,輿論總是圍繞於所謂「不讀書、不工作、受人擺佈」的年輕人身上。有如早前紐西蘭 25 歲議員 Chlöe Swarbrick 使用網絡術語「OK boomer 」回應在座議員,被轟年輕人沒有基本尊重。世代之間的指罵,似乎從未停止過。到底為甚麼大人總是看年輕人不順眼,覺得他們自大又一事無成?「Vox」文章嘗試揭開謎底。
心累的千禧世代,積極尋求心理治療
世道愈發艱難,政治混亂、經濟不景、氣候變化、人心疏離等問題,令全球的年青人都不太好過,情緒或多或少受到困擾。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當下 20 至 30 多歲的美國青年較過去的同年紀人士,更常就精神健康尋求協助,而他們亦正改變心理治療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