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大廟宇每逢假日就會排起長達數百米的長龍,善信大多是青年。據「路透社」報道,因現實中年輕人面對眾多高學歷畢業生競爭,而經濟環境有待復甦,惟有寄望神明助其順利找到合適工作。不少人更因深感自己學歷高,但相稱職位難求,而自比「孔乙己」。
青年
|共99篇|
古老當時興:西班牙青年延續鬥牛熱
鬥牛在西班牙逐漸式微,從傳統活動變成小眾興趣,文化部統計顯示,2021 至 22 賽季全國僅得 2% 人口觀賽。惟出人意表的是,觀眾年齡層以 15 至 19 歲最多,75 歲以上的反而最少。有年輕一代支持,讓鬥牛賽數目達到 7 年來最高水平。即使政府有意阻撓,亦難抵青年男女為此古老事業注入活力。
陶傑:全球化之下人類只有兩大政黨
網絡世紀的降臨,則標榜著年輕人不但奪了權,還要鞏固全球化的政權,還要跨國界與全世界的年輕人聯手,建立一個全球化的青年新秩序。
曾詩敏:做自己人生嘅老闆
回想自身過去十載的職業生涯歷程,大概比「freelance」和「slash」這些「浪潮」興起前,早一點點就轉型,那時不知哪來的勇氣,但契機出現,同時內心有強烈的渴望製造所需空間,創造想建立的東西和模式,便走上了這條最近前同事形容我為「第一代 freelancer」的路。
【俄烏戰爭一週年】專訪:留守烏克蘭的年輕人,重新思考未來
在戰爭衝突中求存的年輕一代,這一年來過著不安穩的生活,*CUP 訪問了 7 名仍留在烏克蘭的年輕人,從前線救援到民間義工,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人目睹戰爭殘酷,承受失去至親好友的傷痛,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難以想像。年輕人被迫一夜成長,戰爭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隨著交戰時間拉長,他們如何重新思考未來?
【年輕勢】窮得只剩時間:為何韓國青年愛排隊?
時間就是金錢,當有人用錢買時間,更多人只能把時間當錢花,包括韓國青年男女。排隊文化在 1980 年至 2000 年初出生的 MZ 世代中日漸盛行,為了買到品牌物以至折扣貨,等上數小時也樂此不疲。專家分析,在求職難發達更難的時代,他們從中追求的不只物質,還有微小的幸福和成就感。
【年輕勢】Soft Girl:千禧世代的柔軟潮流
一如 1960 年代的摩登族(MODs)、搖滾客;70 年代興起的士高、權力歸花(Flower Power);80 年代有新浪漫主義 —— 近年由社交媒體掀起的 Soft Girl 浪潮,也成為新一股次文化勢力,還反映了千禧世代女性的生活態度與身份認同。
【年輕勢】快速、奢侈、揮霍:年輕新世代為何這樣花錢?
歐盟有超過 1 億人口年齡介乎 10 至 34 歲;美國 3 分之 1 人口為 Z 世代和千禧一代,以其為首的家庭年度支出達 2.7 萬億美元,約佔總支出 30%。年輕一代不但具消費力,還展現新的消費模式 —— 沉迷虛擬世界,但講求貨真價實和品味;既要便捷的無縫購物體驗,又要彰顯個性 —— 品牌正了解該如何定義下一個消費主義時代。
居者難有其屋:斯德哥爾摩青年轉捱貴租
城市人口膨脹,樓價只升難降,在環境好、福利更好的瑞典,蝸居同樣難求。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工作的年青人,雖可申請入住政府轄下的租金管制房屋,但由於供不應求,一等就是三五七年。尚有能力的就在市內邊捱貴租邊輪候,否則就住到市郊每天坐車兩三小時上班。部分懂得「遊戲規則」的人,倒能加快上樓。
書店們:衰退
若以「衰退」來形容這一年,相信不會有人反對:COVID-19 已令百業蕭條,戰爭更令油價和糧食價格上升,影響大部分人的生活,而且這次與之前房貸危機或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它意味全球化的繁榮表象將真正地結束。當然,衰退也可以指政治或文化上的倒退,譬如管控社會和壓制個人自由的白熱化,或者文化以致人性上的墮落。
【Soul Monday】離島留學,不登校的孩子重新上學
突如其來的抑鬱,侵襲就讀初中二年級的掃部曉里,令他成為日本眾多「不登校」孩子之一,直至畢業也沒再上學,終日躺床而睡。不過,當掃部通過「地域未來留學」制度,隻身遠赴北海道的禮文島,入讀只有 58 名學生、全國最北的高中,新的生活環境和校園生活,反而讓他找到歸屬感,甚至成為島上名人。
失落一代:經濟倒退如何引致暴力罪案叢生
日前,親中媒體「東方日報」政論炮轟香港政府施政表現,形容「上任百日未維新,社會依舊亂紛紛」。誠然,近來香港治安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短短一個月之間,堅尼地城、九龍城、元朗、旺角皆出現斬人案件。其實,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經常指出,一個地方的治安水平背後存在結構性因素,包括當地的經濟發展。
節儉是美德,更是最「潮」生活方式
中國「清零」至上,經濟難免受創,尤其打擊年輕勞動力。16 至 24 歲人口失業率達 20%,部分仍有工作的也要減薪。統計顯示今年首 3 個月內,38 個城市的平均薪酬下跌 1%。青壯年男女只好告別爆買、豪食、高消費的「小資」生活,重新推崇節儉這種傳統美德,甚至在網上掀起一股低成本生活熱潮。
預算大幅刪減,疫後心理問題恐成英國定時炸彈
通常等到危機發生,孩童才會被迫對外尋求協助,屆時心理健康狀態已經嚴重惡化。隨著急需緊急關懷的精神疾病發病率攀升,就算擴大急性護理,也不太可能滿足需求。更嚴重的惡性循環,是預防性措施支出不足。十多年來,青年中心等早期介入服務不斷被削減,所以就算是輕微的心理問題,也無法解決。
每 6 人就有 1 人心理不健康!英國兒少新危機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過去 5 年來,英國國民保健署(NHS)雖然增加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支出,但支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共服務卻反而減少。而疫情解封,原本被壓抑的需求隨之爆發,深陷心理危機的年輕人,有時得等待數個月才能獲得幫助。
曾詩敏:感染受眾,製造體育產業更大的力量
體育可以是志業,也可以是興趣,亦可以是媒介。有時候未必是希望直接感染受眾參與某種運動,但是能間接地以體育作為渠道,變出不同的可能,借體育產業自身的力,製造這個產業更大的力量。
韓國新中產:買樓太艱難,買畫更好賺
過去韓國的藝術收藏家,多是 60 歲以上長者。但隨著買樓更難、炒股高危,年青人陸續加入投資藝術品。拍賣行 K-Auction 去年逾半成功競投者皆為 40 多歲或以下,文化、體育和旅遊部轄下組織、韓國藝術管理服務更指,年青買家湧入,令去年藝術市場增長近 3 倍,估計約值 9,200 億韓元。
拒絕為孩子提供智能電話的父母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青少年以至兒童都已離不開智能電話,朋輩關係亦大多建立在社交應用程式之上。「華盛頓郵報」報道,有父母堅拒為孩子提供智能電話,做法似乎剝奪了孩子擁有與他人同樣的權利,卻能保證孩子的精神健康。
學校復課,有些學生卻長期失蹤
全港中小學恢復面授課堂,但經歷長期停課及網課,難保學生會喪失學習興趣。美國大部分學校去年秋季全面復課,但公立學校卻有多達百萬名學生長期缺席,意味著他們整個學年缺席率達 10% 或以上,究竟這些學生都到了哪裡?疫情如何推使他們放棄學業?
美國禁書潮「推手」:自我審查的學校圖書館
美國學校禁書激增,光在去年 9 至 11 月便錄得 330 宗爭議,更多個案未有呈報。受家長質疑而下架的作品,多是討論種族、性別及 LGBTQ 身份。就連獲得普立茲獎、講述納粹大屠殺的圖文小說「鼠」(Maus),亦成為移除對象。兒童的閱讀自由已見縮窄,部分學校圖書館卻為免麻煩,暗中收起「可疑」書籍,圖書館員亦自我審查,刻意迴避「敏感」讀物,以求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