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傳統工筆畫的當代演繹 —— 本地的「工筆新傳」

A+A-
石家豪作品,最右為「東南西北」男版及女版,左邊為「九龍半島及再遠一些」及「交易廣場及怡和大廈」;相片由置地公司提供。

提及國畫,或許你會聯想起以寫意方式表達的水墨畫,然而中國畫除了寫意,亦有另一種工細畫法,稱之為工筆。工筆畫注重細節,以細膩的筆法刻劃事物,可追溯至魏晉時期的人物畫,唐宋時發展至登峰造極、盛極一時,其後文人漸漸著重寫意。

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碰撞後,水墨畫亦發展出不同的表現手法。時至今天,在當代的文化與社會下,本地工筆畫又有怎樣的新面貌?置地公司於中環交易廣場舉辦以工筆為主的水墨作品展,名為「工筆新傳 —— 傳統藝術在香港的當代探索」,邀請 9 位香港藝術家參展,展出共 31 幅具本地特色的工筆畫作,一覽近 20 多年來當代工筆在港的發展。

擴闊工筆畫的想像

石家豪作品「九龍半島及再遠一些」2021,水墨、啞粉塑膠彩,絹本;相片由石家豪提供。

是次展覽由陳芳芳博士策展,她專注研究 18 至 20 世紀中國藝術中女性圖像及時尚的表現。她表示,「工筆新傳」聚焦在當代水墨發展中忽略了的一個範疇 —— 當代工筆畫,這次更匯集了 9 位當代香港工筆畫名家及後進的近期作品,分別為石家豪、卓家慧、張惠文、陳鈞樂、梁嘉賢、梁麗雯、蔡德怡、鄭丹珊及賴筠婷。他們的作品各具特色,風格及題材迥異,當中的人物、山水、花鳥作品加入了當代元素,甚至是香港的城市符號及文化特徵。

卓家慧喜歡運用多種色彩營造雅緻的感覺,「停雲」是她創作的最新系列,描繪城市中常見的野生動物,並以兒時玩意融入當中,她認為日常所見的動物及文化回憶,構成了自己及城市的風景;相片由卓家慧提供。

香港藝術家石家豪,以現代題材展現工筆畫別樣的活力,他的作品獲香港藝術館、M+ 視覺文化博物館、英國牛津大學雅殊慕連博物館等收藏。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建築系列」,扼要來說就是「摩天大廈擬人化」,以建築物的外型及設計「剪裁」人物的衣服、性別,建築物的設計及歷史,再結合工筆的畫法展現出古今之美。這次展出的其中兩幅新作為「九龍半島及再遠一些」和「交易廣場及怡和大廈」,前者以九龍的建築物為題,當中包括尖沙咀鐘樓、半島酒店、後期興建的環球貿易廣場(ICC)、朗豪坊和 Victoria Dockside(維港文化匯)等,一個作品道盡地區的歷史與建築設計的轉變。值得留意是石家豪展出的 4 幅作品都有其巧思。另兩幅作品為「東南西北」男版及女版,主要是以水墨的深淺,顯示衣服的紋理、質感及設計;而這次的「建築系列」用色較為豐富,「整體來說,我想表示工筆畫的色彩的闊度」。

工筆畫中的當代生活

梁麗雯的「匣子雲遊 二」2020,水墨設色紙本;相片由梁麗雯提供。

活在當代,畫中景象不一定是園林景致,如何結合傳統技術,呈現出現代的人和事?另外 8 位藝術家亦有不一樣的演繹,如鄭丹珊是次其中兩幅作品是描繪下為街頭小舖、上為平常住宅的唐樓;蔡德怡以傳統青綠山水結合現代建築,構成一個虛實並存的空間;梁麗雯的「匣子雲遊 二」以另一個視角繪畫戲院內的眾生相,她以細膩的工筆繪出各年齡的人物,每人的衣飾、表情、動作不一,從而引發無限聯想。她表示此作品由構思到完成用了約兩年的時間,戲院內的人物及景象與現時疫情下的戲院,恰好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除了以上以不同用色、構思所描繪各個世界的工筆畫,陳鈞樂則選擇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他的世界。疫情期間他愛到郊外行山,透過體驗山林梳理自己的思緒,也從樹林中看到了自身和社會的縮影,從而啟發這次創作。他表示「霧」是他的新嘗試,過往較少創作這類大幅的畫作。畫作四周佈滿雲,除了營造迷濛的氣氛外,同時亦表達在樹上結網的蜘蛛於起風時的未知之旅;蜘蛛順著風勢飛往遠方,究竟會展開怎樣的旅途?被捕食,又或到達彼岸開始新生活?

只要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各藝術家在畫中的一些細微佈局或有趣之處,要親身觀看才可看出其工筆的精細。現場亦設有兩個展箱,箱內展出作畫時的毛筆、工具、顏料等,亦設有影片播放兩位藝術家所示範的傳統工筆人物及花鳥繪畫技法,讓大眾具體了解工筆的創作過程。此外,他們亦設線上虛擬實境展,即使不能到場,也可觀賞作品。

展覽「工筆新傳——傳統藝術在香港的當代探索」。

工筆新傳 —— 傳統藝術在香港的當代探索

  • 日期:即日至 5 月 22 日
  • 時間:上午 10 時至下午 7 時
  • 地點:中環交易廣場中央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