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有甚麼分別?

A+A-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一個必經階段。 圖片來源:Sam Tsa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之下,社會的生產、資源分配及商品交易,在社會及共產主義眼中,造成剝削工人、擴大貧富差距等問題。因此,在經濟哲學上,無論社會主義(Socialism)或共產主義(Communism),均提倡公有制,反對私有制。儘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在基本立場上有相近之處,但兩者之間仍有重要分別。

社會主義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理想國(Republic)」中描繪的集體社會。至 18 世紀工業革命,工廠老闆積累大量財富,許多工人卻日益貧困。當時出現的社會主義,便是向工業革命以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極端經濟、社會變化,以及苦苦掙扎的工人作回應。

19 世紀上半葉,像法國哲學、經濟學家 Henri de Saint-Simon、Charles Fourier,與英國企業家 Robert Owen 等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家,紛紛提出其社會主義模式,提倡改以合作及社區為基礎重組社會,改變由市場控制商品的供求關係,放棄資本主義下的競爭模式。

隨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主義思想家,德國猶太裔人馬克思(Karl Marx),跟其夥伴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於 1848 年出版「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書中其中一章,批評早期的社會主義模式是不切現實的「烏托邦式」空想。馬克思與前者的分別在於,他認為所有歷史皆是階級鬥爭史,而工人或無產階級,將戰勝資產階級,由此贏得生產的控制權,永遠抹去所有階級。

共產主義,有時會轉述為馬克思主義所定調的革命社會主義(Revolutionary Socialism),其出現同樣源於對工業革命的回應。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一個必經階段。然而,由於馬克思與恩格斯二人,未有明確區分共產主義及社會主義,使兩個術語長期為他人所混淆。

兩者主要分別是,在共產主義下,沒有所謂的私有財產,資源由每個人各取所需。同時,國家由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控制各方面的經濟生產,並向公民提供其生活基本的必需品,包括食物、住屋、醫療服務及教育。相反,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仍然可以私產,但工業生產及其他主要創造財富的渠道,則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擁有及管理。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一書中,總結其共產主義哲學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即按需分配。由於經濟產出是按需分配,將能消除白領、藍領,以及城鄉之間的社會摩擦,每個人均可以釋放最大潛力。相較之下,社會主義乃根據人們對經濟的個人貢獻,獲得相應補償。同時,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鼓勵個人努力及創新。現代社會主義最常見的形式,是透過民主程序實現社會改革及財富再分配,且體制可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並存。

工人暴力革命,為反對中產及上層階級、建立純粹共產主義國家的必然之路。

在如何實現方面,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亦有明顯分別。前者視工人的暴力革命,為反對中產及上層階級、建立純粹共產主義國家的必然之路。後者則不視暴力革命為必然,採取更靈活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者同樣尋求變革與改革,但堅持在現有的社會、政治結構框架內,以民主進程推動變革,而非推翻整個結構。

那麼,共產主義有否付諸實踐?1917 年,列寧(Vladimir Lenin)領導的俄國革命,便嘗試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世上第一個共產主義政府,直至 1991 年蘇聯崩潰。今天,高舉共產主義旗幟的國家還有中國、古巴、朝鮮、老撾及越南。但實際上,一個純粹、完全的共產主義國家從未出現。上述國家之所以能歸類共產主義國家,是因為其中央政府全面控制經濟及政治體系。然而,沒有一個國家能按照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真正消滅私有財產及階級。

同樣,歷史上亦沒有國家真正完全實現社會主義狀態。即使是挪威、瑞典及丹麥等被視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地方,亦同時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領域。這些國家大致遵守在 20 世紀下半葉興起,更為溫和的社會民主主義 (Social democracy)政策:結合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控制經濟生產方式。換言之,即「主要創造財富的渠道」,並不完全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擁有及管理。

儘管不少歐洲及拉丁美洲國家,均採用社會主義的規劃,例如大學免費、全民醫保、兒童補貼等,甚或選出提倡社會主義的領導人,但彼此的成功程度皆有不同。如委內瑞拉的社會主義制度,便令國家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