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有不少當活動司儀的工作(也託奧運熱潮和疫情緩和的鴻福),當中不乏跟運動員走進學校和社區,陪他們跟學生互動的環節。
我一向喜歡有學生的活動。學生,特別是小朋友的反應都很直接與真摯。他們見到運動員明星時的靦腆、興奮、喜悅,都反映著他們對這些香港英雄的崇拜、欣賞及對可以近距離接觸運動員的珍惜。
最近擔任司儀的其中一場活動是「恒生—體院精英運動員全方位發展計劃」(Community in Action),我主持這系列的活動一段時間了,跟不同運動員進入校園。這一次是跟泳壇大師姐、奧運三朝元老施幸余到聖公會基榮小學。每次當我跟運動員坐下來交談、說他們的故事時,都總想用上適當的語調,讓小朋友更能吸收這些未必跟他們有直接關係的資訊。到了問答環節,就會知道其實他們都很專注,會踴躍舉手答問題。要是有動起來的環節,可想而知,他們會有多落力一起做運動。
有時候活動之後,學生們會包圍運動員,索取簽名。而到今次,活動完結後,有一位學生走向施幸余,我以為他想要索取簽名或是講有關游泳的事情,豈料他問:「施幸余姐姐,你剛才說住港島區,我想問你是住近哪一個站?」可愛得叫人不禁莞爾。
又主持了一場有東京奧運乒乓球女團銅牌得主蘇慧音當嘉賓、由市區重建局舉辦的「體壇創佳績 振奮港人心」攝影及雕塑展活動,當中蘇慧音跟觀塘區中學學生打乒乓球切磋。我搞搞氣氛問領先的蘇慧音:「學生有甚麼方法擊敗你?」她叫學生要放膽攻。果然,之後幾分,學生們就打得更進取。雖然學生最後在該場友誼賽中還是落敗,但相信這一次在商場的環境跟奧運獎牌運動員對戰,還得到簽名球拍,已為他們的乒乓球人生寫上難忘一筆。
讓運動員走入社區、讓學生跟運動員接觸,其實都是在播種。在媒體上觀看運動員的表現,雖然能令人留下印象,但現場感受他們的魅力又是另一種體驗。而且,運動員的一個舉動,或者一句說話,可能已足以成為小朋友及青少年以後的一大動力。
有時候,我們都需要可以仰視的對象。我永不會忘記學生時代,晝夜抬頭看到當時仍是披著利物浦球衣、笑容燦爛的一代足球金童奧雲海報的那些日子。期盼十年廿年過去,更多人在回顧時,會想起小時候的偶像是香港某位運動員,然後屆時,或者他們也都成為別人的偶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