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經商場回家:香港商場上蓋屋苑是如何誕生?

A+A-
位於將軍澳的商場及其上蓋住宅物業,各個商場之間有天橋接駁。

在香港稍有生活經驗都必定知,商場是無數市民回家必經之路。那究竟以商場作為平台(Podium)、在上蓋興建住宅物業的發展模式,是何時在香港出現?它們是如何主宰香港城市發展,成為新城鎮最常見的建屋模式?

為划算運用城市空間,在香港開埠之初,「下舖上居」的商住樓已經誕生,也就是俗稱的「騎樓建築」或「戰前唐樓」,在東南亞又稱「店屋」(shop-house)。這類建築的地面舖位可進行商業交易,外邊有柱廊為途人遮風擋雨,適應亞熱帶多雨的氣候,樓上是住宅用途,公共和私人空間界限模糊,是戰前市區最常見的平民建築。

隨著戰後數以十萬計難民湧入,這類戰前唐樓已不敷應用。1955 年政府按街道寬闊比例,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樓宇於是用盡地積比率向高空發展,並繼承「下舖上居」模式,發展出法例上的「綜合用途建築物」。樓宇底層與閣樓通常是商店,樓上為住宅用途,部分也容許家庭從事小型生產,以滿足當時輕工業需要。

今日土瓜灣、大角嘴及深水埗的戰後唐樓,大多就是 1958 至 61 年應運而生,在不安裝升降機下,可高達 9 層,連樓梯底也盡用為「樓梯舖」。在部分街角或寬闊街道旁,還誕生 15 至 20 層高巨型樓宇,內置升降機,重慶大廈和鰂魚涌海山樓就是典型。雖然這類樓宇可應付人口需求,但建築過於龐然,使街道有如狹谷,經常光線不足和空氣不流通,政府於是再修例,催生商場平台上蓋建樓宇的原型。

鰂魚涌海山樓與毗連建築建於 1960 年代,屬於「綜合用途建築物」,近年為旅遊朝勝地,被外國傳媒稱為「怪獸大廈」(Monster Building)。 圖片來源:Ken OHYAMA/Wikimedia Commons

1966 年實施的新條例中,住宅樓宇必須兼顧「開放空間」(open space)。此後的條例又列明,只有 15 米以下樓層可用盡地盤建築面積,作為非居住用途;15 米以上的建築面積受大幅限制,以確保樓上住宅單位有足夠陽光和新鮮空氣,以保障居民健康。1970 年代開始,以小商場或停車場為平台的住宅樓宇,陸續在市區誕生,形狀似插上蠟燭的生日蛋糕。

此後,發展商加快收購舊區樓宇,把多塊地皮連接,以擴大底層平台建築,興建更大規模的私人屋苑。其中典範,不得不提 1968 至 78 年落成的最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邨」,共 99 座直立式高樓,其中多座建於行人專用平台上,平台下兩層開設商店、食肆、公共部門及停車場,形成自給自足小社區,為香港邁向小康社會的標誌。

美孚新邨多座住宅樓宇,建築在平台上蓋,平台下方為商場及停車場等設施。 圖片來源:Hoo Mann Yeee/Wikimedia Commons

由於這種大型平台建築,最能夠將地皮利用到極致,所以在 1980 年代以後主導了住宅項目發展,多個大型中產屋苑都建築在商場平台上,並以平台接通商住空間,如德福花園、太古城,以及較新的奧海城、YOHO Town 等;同樣佈局亦見於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等新市鎮規劃,商場不但供應生活所需,還是居民出入要道。

當然,這類商場上蓋物業不是香港獨有,洛杉磯、悉尼及倫敦有類似項目,部分亞洲城市亦有同樣策略,但香港的建造規模可算全球數一數二。

德國城市規劃師 Ludwig Hilberseimer 在1924 年提出的「垂直城市」構想圖。 圖片來源: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有趣的是,這種構思其實早見於 20 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之中。舉例說,1924 年德國城市規劃師 Ludwig Hilberseimer 提出的「垂直城市」(Vertical City),由多座 6 層高平台建築組成,以多條天橋互相連接,形成市民行走自如的「空中地面」(Raised Ground),平台上蓋興建住宅樓宇,平台下的路面劃為行車專用,實現人車分隔。

上述願景與香港新市鎮可謂出奇地相似,但「垂直城市」背後理想其實源於社會主義,務求打破人際隔閡,形成關係緊密的社區生活。與此相反,香港版「垂直城市」是始於下舖上居的唐樓格局,是發展商在政府條例規管下,盡用地皮價值的發展結果,背後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

資料來源

  • Barrie Shelton, Justyna Karakiewicz, and Thomas Kvan,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From Vertical to Volumetric.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 Michael Wolf, Hong Kong Corner Hous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 薛求理:「城境:香港建築 1946-2011」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