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燒鵝應該怎樣吃?

A+A-
傳統春秋二祭是吃燒鵝之時,此時鵝隻肥瘦適中,剛剛好。

將一隻熱辣辣的出爐燒鵝斬件上桌,一陣鵝油香撲面而來,第一時間舉箸夾起鵝髀準備大快朵頤…… 燒鵝店老闆不住搖頭說:「你不應該第一時間吃鵝髀呀!」

先吃燒鵝髀,何罪之有?於是我問了幾位賣燒鵝的老闆和燒味師傅,再親身試過,得出了一個「吃燒鵝不同部位的最佳次序」,按這次序吃,竟然有新體驗,始發覺以往吃得粗疏。

燒鵝髀的外皮帶煙韌,不夠香脆,要吃脆皮鬆化,該先吃鵝腩位。

新鮮出爐的燒鵝,大家都期待那份皮脆肉香,定會先吃鵝髀,但往往結果一般,燒鵝髀的皮總帶煙韌且不夠香脆鬆化。吃完整隻鵝髀,其他部位開始放涼,再吃鵝胸鵝腩鵝背,就發覺皮不脆,總會失望而回。是名店差劣店大欺客?還是師傅技術不夠全面?

用炭火和荔枝木烤鵝,最能保持鵝肉的油潤質感,且表層帶有木炭香。

其實是捉錯用神,試換一個次序,將會有新感覺。第一,燒鵝新鮮上桌,先吃鵝腩,吃其脆皮,因鵝腩皮下有一大塊脂肪,經火烤後,皮最鬆化香脆,每口都甘香。第二,嘗過鵝腩才吃鵝髀,鵝髀活動量大,沒皮下脂肪,薄薄的,燒出來不夠脆身,但肉質最嫩滑,吃鵝髀是欣賞其嫩肉而不是皮。第三,吃完鵝髀,便可食鵝胸鵝翼,鵝胸肉厚,肉帶濃濃鵝味,鵝翼有少許油脂,肉一絲絲的,帶實,但愈嚼愈有味道。第四,吃鵝頸鵝脖,鵝頸嫩滑,可啜出骨香,鵝脖位帶油脂,吃到鵝油酥香。最後,餘下鵝背,會發現鵝已涼了一截,是時候點碗瀨粉,把鵝背放進熱湯粉中,鵝背肉薄,醃料味重,泡熱湯瀨粉同吃,拯救到放涼了的鵝肉,醃料味和嫩滑的鵝背肉,跟瀨粉相夾,是另一種滋味。

這樣吃,吃到鵝腩鬆化香脆的外皮,吃到鵝髀肉的嫩滑細緻,吃到鵝胸鵝翼不同層次的肉味,吃到鵝頸的骨香,吃到鵝脖的油酥,吃到鵝背的醃料香,每個部位都有不同口感層次,各有「功能」,一隻燒鵝,帶給人多重享受。

上皮風乾的時間,是影響燒鵝皮脆的關鍵。

如果知道燒鵝的做法,就明白你享受的每個位置,其實回應師傅的手藝。一隻鵝到手,先要混好磨豉八角淮鹽老薑五香粉等醃料,再塗入鵝腔內醃一晚,入味後,用白醋混麥芽糖塗上鵝身,再掛起風乾,行內人稱為「上皮」,因白醋可輕輕抽乾鵝皮水分,麥芽糖另有調色作用,兩者都可令燒鵝表面香脆。至於風乾時間需視乎濕度,天氣潮濕要 8 小時以上,乾燥時也要 6 小時,要由師傅判斷,風乾時間不足,往往令燒鵝皮不夠脆。

上皮時間夠,便要放入炭爐烤。炭火溫度高,達 200 度以上,可把烤爐四壁迅速燒熱,再加爐底炭火,爐內充斥高溫氣體,令鵝燒得深入透徹,鵝油逼出滲入鵝肉內,令肉質油潤,吃時便能保持肉汁和酥香。

鵝燒好後,要像牛扒般靜置,不能即切上枱,否則鵝肉汁會即時流失,鵝肉變嚡。靜置過後,斬件上碟,新鮮熱辣的燒鵝自會成為桌上焦點。下次再試,記得認真細嘗燒鵝的不同位置,吃出各部位應有的口感和味道,或者能有新的體驗。

鵝燒好後,要靜置夠才能斬件上枱,不然肉汁會跑掉。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