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由大館提供,關尚智攝
明明是走進一個新空間,為何會有似曾相識(Déjà vu)的感覺?大館當代美術館最近推出新展覽「雙同」,正是以「似曾相識、雙生和雙重視覺等概念」為是次展覽的主題。展廳分別在一樓及三樓,佈局及作品如何令觀者有 Déjà vu 之感,甚至是「雙同」(諧音「相同」)卻又不同的體驗?感知、視覺、記憶又如何影響整個欣賞體驗?這個如迷宮一樣的展覽,引領觀眾走進展現空間及作品的世界。
「相同」卻又不盡相同
展覽「雙同」由 Tobias Berger、秦文娟及何思衍策劃,展出共 14 位藝術家的作品。這次觀者不妨留意當中的空間處理。兩個展廳都以大型木板作分隔,在每個空間展出各藝術家的作品;而一樓和三樓的結構和空間都是佈置相同,策劃團隊也讓藝術家的作品盡量在同一位置出現。所以當你觀賞了一樓的作品後,再前往三樓的展廳,門口又看到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而其作品的外形好像又大致相同的時候,「同一情景看兩次」的感覺立即迎面而來,究竟是「似曾」相識,還是「確曾」相遇?
策劃團隊表示,除了營造一個 Déjà vu 的感覺外,觀者的每一步都是一個選擇,這裡的設計猶如一個迷宮,每個路口都需要作出決定,如繼續前行,又或是去左方、右方的空間?當你走進一個空間觀賞展品後,你會從進來的門口退回,還是步出另一個門口?走出去的瞬間,又要作出選擇。「所以這是一個不斷重複選出的路程…… 而在迷失的感覺中,引伸至思考甚麼是真,甚麼是假?」
這次展出的作品,藝術家亦以玩味的手法,探討有關感知,視野和視覺疑難等內容。雖說有部分作品在形式上重複,但內容其實不盡相同,就是因為部分藝術家特地創作出把一樓及三樓空間連結起來的作品。
作品與既視感
如何營造既視感?步入兩個展廳時皆放著彭可的作品 ——「飄窗(求同存異)」與「飄窗(沉思時刻)」,遠觀下以為是相同的作品,但仔細一看便發現不相同的內容。彭可創作的主要媒介為攝影,紀錄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發展的痕跡、日常生活中混雜而相聯的偶然。這次的作品用了「窗」作為照片的外框,在鏤花玻璃窗內放置了她以低清手機影像轉化為 3D 圖形的影像,如簡介所說:「揭示了內地城市在轉型中所隱藏的私密和複雜…… 一窺內地民工的美學和情感生活,表現他們的夢想和幻滅。」
另一個互相呼應及有強烈視覺衝擊的,可說是梁御東的作品「喜出望外」及「無盡無窮喜樂(感恩)」。「作品中的機鋒與錯置,往往意帶雙關,暗地裡戳向社會。」是次兩個裝置是為大館場地而製,以紅色的椅子為創作主體,以一個元素加以變化。椅子代表甚麼?可以是遊戲,可能是權力。在一樓的椅子一張張的堆疊,是一個怎樣的狀態或場合才出現呢?三樓的椅子則被燒熔至變型並附在牆上,彷彿災難過後的現場,營造怪誕氣氛。
除了本地、內地的藝術家作品,亦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如 Candice Breitz 的 Factum 是一系列錄像作品,分別於一樓及三樓出現。錄像並排展示一對雙胞胎或三胞胎的影像,他們穿著相同衣服,身處相同環境。而藝術家其實是個別與受訪者訪談,再剪輯成對話。同一個問題,雙胞胎會怎樣回應?他們的興趣,喜好是怎樣的?他們對至親之人又有怎樣的觀感?他們外形相似,其實不盡相同,從對話中可讓我們對「先天與後天之別」作反思,以及環境影響等如何形成細微差別。
「雙同」的獨特佈局,除了有不一樣的空間體驗外,策劃團隊亦希望能激發創意,嘗試令觀眾反思如何構建當代的現實。「對於結構和偶然、先天與後天、說與不說之間的關係,冀能提出嶄新觀點。」
「雙同」
- 日期:即日至 6 月 12 日
- 時間:星期二至日;早上 11 時至下午 7 時
- 地點:賽馬會藝方一樓及三樓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