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物池」:一趟整理與淨化空間、心靈之旅

A+A-
展覽「物池」。

「物池」,我們每人或許也有這樣的一個池,因沒時間、不捨得之下,物件漸漸堆積,數量之多成了一個池。2021 年之秋,藝術團隊巧遇一個堆滿雜物的家,屋主本要把空間收拾、清空,最後同意他們拾取當中將被丟掉之物用於創作。如今這個「一個由積物而生的創作計劃」——「物池」,由 5 位擅長不同創作媒介的藝術家參與,並由小東策展,正式展示於公眾,讓大家思考「囤積」與自己的關係,來一趟整理與淨化空間、心靈探索之旅。

「囤積」在城市人生活成為一種現象,堆疊之間忘記物品的存在,直至太龐大而無從處理。以堆積為比喻,每個人心中堆疊著甚麼?
——「物池」計劃

囤積背後:丟不掉的是內心的重擔?

劉菁兒作品「乜食藤的尾巴」。

「物池」二字,令筆者想起多年前廣泛討論的「斷捨離」,斷絕及捨去不需要、多餘的物品,脫離對東西的執著。然而要做到「斷捨離」,對每人來說難易不一,是一個學習整理及梳理的過程。把空間整理得乾淨俐落是一個可見的結果,但真正走過的,也許是了解自己的旅程,透過「物池」,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策展人並非要透過是次展覽訴說及還原屋主的故事,而是從「堆積」開始思考我們的日常。藝術團隊更就「囤積」這個層面探索,再從心理學角度理解「囤積症」是甚麼。由囤積延伸至強迫症的一種極端精神狀態,患者收集物件之多至嚴重影響生活的程度。藝術團隊從多角度豐富對「囤積」的認知及想像,深化這次展覽的構思及討論 —— 囤積,是心中的獸。

也許有天找到收拾東西的時間,但面對堆積如山的物品,想處理時又為何不能割捨?這或許與我們所投放於物品的感情、故事牽扯著。藝術家劉菁兒擅長混合媒介雕塑及跨媒體裝置創作。其中一個比較巨型的創作名為「乜食藤的尾巴」,是藝術家想像出來、擁有長長尾巴的生物,以屋主衣物上的閃石、珠片來創作。她闡釋,這些閃爍的東西,讓她想起一起同住的家人也儲了很多石頭、水晶,同時亦想起家人囤積了很多書本,令她再嘗試理解家人堆積儲物的經驗,亦是藝術家第一次正視家中之物、感受家人的感覺。她認為被這些具重量的東西及蘊含力量的石頭包圍,會予人信心及一種安全感,從而創作出「乜食藤的尾巴」及「囤化石」。

王嘉淳作品「The Closed Cabinets 2」;圖片由物池提供。

打開衣櫃看見了你

又來一次衣物之旅,或許這些都是共同經驗,較易引起聯想與共鳴。展廳分為 4 部分,層層推進,讓觀者逐步了解各個「囤積」的創作。其中一個部分,你會看到由劉家俊創作的「衣裝」,一個圓形衣架,掛滿了黑色的衣服,這些衣服都較為「斯文」,一看就知是上班族的,而每件衣服樣式都差不多。但當你每件拉出來細看,又會看到衣服被藝術家印上各種格格不入的圖片,每件衣服都變得各具「特色」。也許這樣眾多漆黑的衣服,會令人反思是否「上班就有一定衣著格調」,「黑色就是最安全的衣服」之類,但對於喜歡黑色的筆者而言,即使這些衣服都是黑色一片,卻有細微不同之處;即使表面相同,其實亦不盡相同。也許在衣服上、生活上留意一些細節,透過不同配搭,亦會帶來不同變化及效果,一切在於有多在乎及想花多少心思。

另一邊則是王嘉淳的作品,打開純白的衣櫃,卻有多個感應式喇叭同時播放著不同聲音,同時播放就像「噪音」一樣,觀者可以把喇叭獨自拿出來細聽,會發現很多城市中的各種聲音。衣櫃內藏聲音,而這些聲音都是我們的日常。你的衣櫃又藏著甚麼呢?

物池」,不只是讓觀眾從展覽了解「囤積」的創作,他們亦舉辦導賞活動及公開徵集活動,讓大眾一同參與,共同想像。

「物池 It's Stuffy Here」

  • 日期:即日至 6 月 24 日
  • 時間:下午 1 時至 6 時(星期三、四休息)
  • 地點:Wure Area(九龍灣宏照道 11 號寶隆中心 B 座 7 樓 707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