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當代藝術啟程點 「多元視野」了解 80 年代香港藝術

A+A-
Para Site 藝術空間場域特定項目「咖啡店」。

7、80 年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8、90 年代,香港藝術亦掀起新潮。當年有不少藝術工作者於本地畢業或從海外回港,形成一股創作的力量,裝置藝術、當代攝影等不同形式的作品漸漸出現,為本地藝術注入新動力。

想了解及感受 8、90 年代香港當代藝術的發展與氣息?「多元視野 —— 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由策展人方敏兒及香港藝術館聯合策展,經過兩年與藝術家訪談、研究及整理後,展出 7 組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作品;並重塑當年一些重要的展品及藝術空間,配合書籍、海報、剪報等資料,使遊人在閱覽之餘,亦可感受 8、90 年代香港當代藝術的力量。

結合光影之美

蔡仞姿作品「殘陽如血,蝶夢如煙」。

展覽位於藝術館 5 樓新空間,展場的三面是落地玻璃,除了可欣賞維港的景色外,陽光透過玻璃灑落在場地內,亦有另一番美感。踏進展館,便被蔡仞姿的作品「殘陽如血,蝶夢如煙」所吸引,展品在玻璃窗旁,多組薄紗製成的「牆」在場內微弱的「風」下擺動。細心一看,輕紗上印有不同的字句或相片,如「一種冷感 充斥著我們的上空」、「晚飯時間,新聞報道 更挑起餐桌上的戰爭」等,這兩句恰好置在玻璃窗前,看著字的同時,也看到維多利亞港的景色,為作品增添多重意義,以詩意回應當代。

蔡仞姿是推動 80 年代香港新美學先軀,香港藝術中心曾於 1985 年為她舉辦本地首個裝置藝術展「空間內外」。這次,她重新演繹當時其中一個展覽作品「山中拾掇」,再不斷播放由 Simon and Garfunkel 所唱的 The Sounds of Silence,遊人聽著音樂穿梭其中,可說是獨特的體驗。場內另設錄像訪問,當中更分享她在大學任教時的趣事及難忘回憶。

組件式的創作

陳育強作品「垂直的麥田」。

陳育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後於美國鶴溪藝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他出國讀書時正值後現代風潮,追求 hybridity,將不同東西融合和組織,使其對混合媒介產生興趣。同時,他亦受一個連鎖經營的傢具店啟發,理解到如何把原本是立體的東西拆掉成平面。他曾於訪問中分享,這教曉他即使不是雕塑家,也可做一個立體作品。

他在展覽展出的作品名為「垂直的麥田」,以現今的材料重做了 1996 年於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所展出的混合媒體裝置作品,並盡力還原當時的外觀。當年他把作品組件放在旅行袋,到場後再將其裝置起來,更曾有人問他是否一個傢具設計師。以此方式製成的藝術品,除了呈現出一種港式空間感外,更展示出如何在有限的環境及空間內完成製作。他把互不相關、軟及硬的物料組合起來,當中的平衡與重力,像在訴說對現實的無奈及調侃。

實景再現

另一個大型「展品」就是重塑空間,模擬 1998 年 Para Site 藝術空間所進行的場域特定項目「咖啡店」。沒錯,它的模樣就像一間地舖咖啡店,內裡卻擺放不同的舊剪報影印本及小冊子等,訴說當年的展覽。他們將藝術空間改建成臨時咖啡店,以作為實驗性的作品,而參觀者亦可與空間及作品互動。當中有一個作品甚為隱蔽卻很有趣,名為「撐檯腳」。「撐檯腳」即兩人一起吃飯,兩人共四隻腳,猶如檯腳一樣由四柱撐起,當然亦另有情侶吃飯享受浪漫的意思。然而藝術家卻把鏡頭設在檯下,檯面可即時顯示雙腳的情況。他們表示,明明雙腳也在這空間中,卻因檯及檯布而看不見,當你坐下的時候,雙腳便成為作品之一。

展覽是香港藝術館於 2018 年推出的「香港藝術︰客席策展」系列之一,計劃向外徵集策展方案,希望集結藝術界的新力量,注入新的策展方向​。「多元視野 —— 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則由方敏兒策展,她表示是次沒有用傳統的敘事方式呈現香港藝術史的發展,除了讓遊人有不一樣的體驗外,亦可了解當時當代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角色。

多元視野 —— 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

日期:即日至 2022 年 4 月 24 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 10 時至晚上 7 時;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地點:尖沙嘴梳士巴利道 10 號香港藝術館 5/F 新空間

入場費: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