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讓媽媽菜主導經濟

A+A-
圖片來源:范湯皇 pop-up at Taste Kitchen/Facebook

「范太,今日有咩魚靚呀?」在速食當道的西灣河太安樓,曾經出現過一間餐廳,名為「范湯皇」,范太既是老闆,亦是大廚,更是眾人媽打,每位客人都愛跟她聊天。幾百呎的空間,溫情滿載,中午為上班上學的人速送無味精飯餸,她自創的番茄牛肉飯,用心製作的咖哩,還有滷水小吃,都無味精,是太安樓的清泉,叫人吃得開懷。晚上,她就做幾個小菜,肉餅、鹹雞,還可像深夜食堂一樣,只要你點菜,范太可以看看雪櫃裡有沒有材料做。眾多菜式,還是以煎魚和蒸魚最受歡迎,都是范太當天在街市買到最好的魚鮮,不會整色整水,薑蔥蒸後就加豉油,像你在家吃的一樣。有朋友每天都去范太那邊吃魚,吃得好感動,大抵這是因為魚代表家的味道,可是這種簡單的味道,不好找,工作繁重又不會在家自己做,累透的一天過後,可以用魚汁撈飯,那種穿透心和胃的感動,只有廣東人才會明白。

范太接到業主說不租舖給她的時候,我也在場,「做得好地地,有班街坊支持,但他說不租就不租,完全無理由的。」范太講到眼濕濕,本身在一旁默默地自己一個吃飯的女生,都忍不住擦眼淚(不是我啊~)。街坊都想念她的菜,她又掛住街坊大叫「范太,今日有咩魚靚呀?」的日子,東找西找,都未找到適合的舖,但最近,她在 PMQ 的 Taste Kitchen 辦了 3 個星期的 Pop-up,熟客都馬上湧去吃魚,大家都替她高興。

「回家吃飯」的宣傳廣告都強調一些溫馨的回家吃飯小故事,還有吃貨箴言,小確幸叫異鄉漂泊的白領人身同感受。不過,香港不能開發家廚共享的應用平台,因為家廚需要食物工廠牌照。

我強烈要求有更多像范湯皇這樣的餐廳!香港人外出吃飯,大多是因為家裡沒煮,而不是為了吃甚麼山珍海錯,如何特別的料理,多吃了也叫人疲累,只有媽媽煮的百吃不厭,而且,讓媽媽掌勺的好處是教人十分安心,食材洗得乾乾淨淨,煮菜不會加雞粉味精,因為阿媽就是阿媽,怎會讓自己孩子吃垃圾呢?

在內地,離鄉背井的人口愈來愈多,無數年輕人在繁華的一線城市打滾,孤身解決每天的柴米油鹽問題,加上食安問題,他們都開始懷念一口安心可口的家常菜,於是衍生了很多家廚共享的應用平台,為千萬人送上媽媽做的飯。「回家吃飯」、「媽媽的菜」、「蹭飯」、「我有飯」都是獨當一面的 App,以「回家吃飯」為例,用戶可選擇 3 種方式用餐:外送、自取與堂食,下單到實際用餐的時間大約 1 個小時,每天產生了 5 萬個訂單,前兩年還辦了直播活動「我家廚房大公開」,讓觀眾一窺家廚運作,消除大眾對家廚衛生的疑慮。這種 App 同時製造了家的經濟,很多家廚就爸爸負責買菜,太太負責做飯,女兒則負責接單,因為一切在家進行,成本較低,成就了家庭生意。

在香港,實在難以參考,最主要是因為很難申請食物工廠牌照,媽媽開餐廳的成本又高,根本不輪到她們。

上年年中,非牟利慈善團體成立了「共廚家作」,與餐廳合作,讓一群廚藝了得的婦女,在閒置的廚房烹調食物出售,實行共享廚房,但婦女需要分拆 4 成利潤予社企作為「中介費」,其實可以賺幾多?家廚賣的又不是松露鵝肝,賣一個咖哩牛腩飯賺十元還要分拆四元出來,那當然,相比幾萬元的租金,這似乎是比較折衷又划算的生意。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