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克與閒散人生規劃

A+A-
里爾克與妻子 Clara。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因為
那裡沒有一處不凝視著你。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可能是德語詩人里爾克最著名的詩句。乍聽相當積極正面,其實里爾克崇尚閒散,大半生流浪歐洲各地,受聘寄居於主顧家中賦詩,不事生產,放諸今日香港的標準,大概是個未有做好生涯規劃的廢青。美國科學家 Andrew Smart 偏偏以里爾克為例,表面閒散不但是種藝術,腦神經科學更已證實有其好處,能夠啟動另一組大腦活動模式,激發意想不到的創意。

Andrew Smart 著作「閒散的藝術與科學Autopilo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oing Nothing)」從腦神經科學出發,破解懶散缺德無益的迷思。一般以為,人在放空之時,大腦處於休止狀態,長期不用神經就會「生鏽」,因此最好保持活躍,愈多思維活動愈好。然而 Andrew Smart 引述腦神經科學家指出,大腦有所謂「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state network,RSN)」—— 又稱「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 橫跨大腦後方(Posterior)、內側(Medial)、前中(Anterior medial)及外側頂葉(Lateral parietal)的腦區,有別於執行特定作業的大腦區域,僅在閒散狀態才會變得活躍,因此大腦整體活動量並無減少,只是活動區域不同。

以往腦神經科學將大腦的自發活動視為雜訊,但有研究顯示,大腦將多達 9 成能量投放於持續進行的背景活動,而大腦活動會消耗身體兩成能量,換言之,即使處於放鬆狀態,其實身心仍然積極運作。那麼大腦如何在靜息中運作?無所事事之際,預設模式網絡會被啟動,錄得更大血液流量、消耗更多葡萄糖與大腦代謝物,增加內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促進腦部各區域的交流,包括佈滿網絡連結的大腦樞紐、涉及高級認知(諸如推理、短期記憶、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負責製造長期記憶的海馬體(Hippocampus)、掌管知覺意識的楔前葉、維持連貫自我意識的頂葉皮質(Parietal cortex)等。

In any ca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e idle with confidence, with devotion, possibly even with joy. The days when even our hands do not stir are so exceptionally quiet that it is hardly possible to raise them without hearing a whole lot.

然而,上述部位的節點(Node)必須互相交流訊息,才能啟動預設模式網絡,發揮各自的功能。當大腦進行有意識活動(諸如學習、閱讀一類專門任務),預設模式網絡就會失去活力(Deactivate),僅由少數特定區域主宰大腦運作;相反,當人思緒漫遊 —— 或稱懷有「與刺激無關的念頭(Stimulus Independent Thoughts)」—— 大腦資訊網絡開始成形,預設模式網絡增強活性,方才得以「支援自我知識、自傳式記憶、社交與情感歷程,還有創造力。」例如,長期記憶存放於新皮質(Neocortex),由海馬體在靜息時默默製造,接收到相關事件的新訊息後,最好入睡或小休片刻,如此海馬體就能將新記憶多多少少寫入新皮質,進行「記憶固化」(Memory consolidation),過程對學習新技能尤其關鍵。一如里爾克所言,閒散的時候不同忙碌的日子,一切行為「不過是我們內心在閒散日子裡發生巨大改變後所剩下的回響。」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藝術家是:不算,不數;像樹木似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滿懷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風雨中,也不擔心後邊沒有夏天來到。夏天終歸是會來的。但它只向忍耐的人們走來;他們在這裡,好像永恆總在他們面前,無憂無慮地寂靜而廣大。

里爾克生於 19 世紀末的布拉格,親眼目睹現代工業經濟的誕生:工廠隨利益擴張蔓延,在所謂「科學管理」之下,人手被視為機器乃至齒輪,工作時間被精細切割。見證世紀大變的里爾克並無投入營營役役的現代化生活,更毅然捨棄家庭、愛情與物質享受,放浪歐洲,一心追求藝術真諦,筆下觸及自然、宗教、愛情、詠物,處處透露對現代生活的體察,以及對人生的內省:「切勿迷於表象,萬物深處皆有法則。」

最初的童年,不設限制,毋須放棄聲明,沒有目的。/多麼不經思考的喜悅。/然恐怖暴至,教室、界限、囚禁,/墮入誘惑與深沉傷感。

及至當代,里爾克的「噩夢」愈演愈烈。怪獸家長要贏在起跑線,用補習班和興趣班填滿兒童的時間表,有子女不堪壓力超載,釀就悲劇,而大人亦不見得好過。縱使資源充足、生產效率與日俱增,現代人卻愈來愈忙,一心多用是基本,連放假消遣也像工作,又要終身學習,履歷愈長愈好,否則據說會被社會淘汰。Andrew Smart 批評「失控而持續的高成就導向教育(Overachievement Oriented Parenting)」不但「抑制最重要的大腦神經網絡的活性」,「變得缺乏創造力、社交能力,甚至可能缺乏道德判斷力」,更或「增加兒童罹患心理與生理疾病的風險」。

人生只有一場旅程:就是內在的探索。

里爾克提倡孤獨沉著面對天翻地覆的世界,連憂鬱症也以「冷靜、耐性與開放」的態度浸淫其中。今人的工作量與注意力愈成反比,智商在教育普及下愈來愈高,卻犧牲了大腦的活力,人也不見得更聰明;失去了閒散的智慧,也就失去智慧本身。當代已不見里爾克,未來也難再出一個,但里爾克在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下了永恆的詩句、普世的真理,值得後世銘記:唯一之旅在於心靈。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