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花亞利:展覽場地色香味

A+A-
美國洛杉磯 Mrs. Fish 餐廳內展示著日本藝術家的作品。 圖片來源:Mrs. Fish/Facebook

早前有一位藝術家希望邀請我為她的作品策展,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藝術家:「有一家素食店東主想把我的作品在店內展出,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為我策展嗎?」
我:「恭喜!可以給我多一點資料嗎?店在哪裡?」
藝術家:「店在九龍新蒲崗。」
我:「店內一向有舉辦展覽活動?」
藝術家:「沒有。」
我:「店主很熱愛藝術?」
藝術家:「不是。」
我:「店主為何突然有這個構思?你是第一個被邀請的?」
藝術家:「不,我是最後一個。」
我:「……」
藝術家:「他說已沒心情把素食店繼續經營,並想轉型作街坊火鍋店,但又很喜歡我的蔬果攝影系列,所以建議在結業前借出場地給我展覽……」

其實對話說到這裡,已估計到那店主既不是有意為這朋友推廣其作品,只是抱著「與其看著幾幅白牆,不如掛上一點東西,那種聊勝於無的態度」。

日本國寶級畫家天野喜孝的作品在 Mrs. Fish 展出。 圖片來源:Mrs. Fish/Facebook

筆者也不是白牆畫廊死忠派的,對藝術展覽場地也抱著十分開放的態度 —— 若然藝術家的作品能符合某些進駐門檻,如作品風格是否與畫廊取向吻合、藝術家本身的經驗值及可塑性、展示時間的規限等,藝術家如得以在實體畫廊、展覽館或文間藝術空間展示作品,固然理想。然而,香港面對土地問題嚴重,展覽空間當然十分有限,座落優質地段的場地更是競爭激烈。

全球藝術界近年流行跨界別合作的風氣盛行,當代藝術家結合餐飲業的聯手搞作也漸漸興起。例如:美國洛杉磯的 Mrs. Fish 日本料理與藝術及威士忌作為主題,展出幾位神祕經營者的私人收藏品,當中有日本國寶級畫家天野喜孝的作品、還有著名漫畫大師大友克洋兒子大友昇平、名知聰子、川島秀明的著作等。英國倫敦位於蘇豪區的 Dean Street Townhouse,分别有作家 Francesca Gavin 和藝術家 Jonathan Yeo 共同策劃的作品系列。在歷史悠久的傳統維多利亞式建築物 Mayfair Brown’s Hotel 的 HIX Mayfair,集合了多位英國當代藝術大師如 Bridget Riley、Tracey Emin、John Rankin 及 Tim Noble 等作品,在踏入餐廳大門的一刻有如走進一位狂熱收藏家的私人畫廊。於每年 6、7 月 Art Weekend 的舉行期間,就連特色飲品也是策展項目一部分呢!

香港中環都爹利會館把當代藝術和餐飲業結合。 圖片來源:Duddell’s 都爹利會館/Facebook

位於香港中環的都爹利會館(Duddell’s)亦是把當代藝術和餐飲業結合的佼佼者,過去幾乎無不間斷地推出不同形式的展覽,當中包括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又不遺餘力地支持香港本土藝術創作,藝術家方琛宇亦在此高檔食府展出其真蹟作品。若然覺得會所式格局太離地,可試試走訪遍佈港九的 Pizza Express 各大分店,每間餐廳牆上也掛滿了油畫、攝影等作品,各店舖更因應其環境特色而挑選展品,其精心策劃或多或少反映了經營者對藝術觀賞頗為重視,加上食物價錢也是走優質平民路線,確實有點禾稈蓋珍珠的感覺!

香港一直不乏高水平藝術作品,自十年前 Art HK 以香港首個大型藝博展覽出現,時至今天 Art Basel Hong Kong 成為世界級收藏家定時現身的國際藝壇盛會。這個小島現今在藝術市場的重要性可跟美、英平頭品足,據 Wealth-X 統計截至 2017 年 9 月顯示,亞洲區超高資產淨值人士按年上升 18.5% 至近 7 萬多人,而香港的財富集中度更是數一數二之高,形成了前所未見的本地收藏家群,對本土藝術家的長遠發展而言,可謂極具優勢。

藝術工作者理應盡量爭取每一個令其作品曝光的機會,若然遇上「非一般展覽空間」如餐廳食肆之類的邀約,只要基本動機不是偷扼拐騙,其實不妨一試,說不定透過食物的色香味作為引子,可發掘更多隠藏在人群裡的藝術愛好者。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行政只是我表面的工作,我的真正身份是一個藝術研究人,從事如何有效率地發揚欣賞藝術 作品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