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才是安身立命之所?—— 香港文學季「卑躬屈室」

A+A-
(左起)講者許寶強、黃飛鵬、李維怡,及主持何潔泓。
文:思澄

家,理應是最溫暖的「避風港」,能遮風擋雨。但我們身在一個連續幾年蟬聯「全球樓價最高城市」,及屬於「嚴重超出負擔」程度的地方,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第五屆香港文學季主題「字立門戶」,而其中一個講座就是以「卑躬屈室」為討論內容,邀請了前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影像藝術團體影行者藝術總監李維怡及本地獨立電影導演黃飛鵬,以社會理論、文學及電影角度切入,分享對居住的看法及想像。一個美好的「家」、居住環境、甚至社區可由文學或藝術層面引發思考,從而帶動實際的改變,邁向更理想的安身立命之所嗎?

李維怡:好的屋企,更需要一個好的社區

李維怡分享了對「卑躬屈室」這主題的思考旅程。

李維怡於這十多年來從事紀錄片創作、錄像藝術教育及各種基層平權運動。作為首個演講嘉賓,她分享了對「卑躬屈室」這主題的思考旅程,如「屋」會令你想起甚麼?當中的關鍵詞是「睇樓」、「屈蛇」、「牢」、「花園」、「劏房」等;而家也是一個自我發展、安身立命的場地。另一方面,這與文學又有何關連?她認為是一種精神面貌,是人對世界的反應、情感,個體與自己、個體與社群的關係。接著她列舉出各年代的文學作品中所提及的住屋環境及生活面貌,如杜甫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侶倫「窮巷」、西西「我城」、也斯「找房子」。

當她舉出韓麗珠「壞腦袋」及魯迅「傷逝」後,慢慢引申至監控及監視的狀態。「監視的人不只是國家,政府,可能是在你身邊,又或是意識。其實最被監視的地方,可能就是『屋企』,你的行動想法會被質疑,但其實一切也是源自於愛。」這不禁令人想起近人社會發生的狀況,導至父母與子女間,對事件的看法出現分歧,導致關係緊張、甚至破裂的情況。及後李維怡再以自己的作品,對家的想像再進一步推展,如「這,不是一個鬼故事」、「聲聲慢」等。當中提及社區內的居民生活及因重建而發生的故事,她笑言:「大家對社區的想像都是很美好,但其實都可以是一個監獄,互相監視…… 好的屋企,其實也需要一個好的社區,如果是窮人,你的屋已經『唔得』,所以更加要有一個好的社區。」因此,她認為屋,不只是一間屋,也是與環境有關。所以無論是寫作,拍片或是「搞運動」,她在思考這些弱勢的人,有何生存空間或好的生活?「而在這不完美的空間,如何做一個好的人,及對人會好一點?」

黃飛鵬:每個人居住,就好像掌握自己的地圖

黃飛鵬以拍攝電影的經驗作分享。

黃飛鵬是本地獨立電影導演,以「冬蟬」參與的「十年」為第 35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他以拍攝電影的經驗作分享,開首以過往去香港一些隱世豪宅進行拍攝,讓在場聽眾選取心水家居。遊戲過後,他說:「在一個這樣的空間,我是否開心?我看不見因為他自己的興趣而發展的空間,感覺不了發展自己的可能性。」家,對於他來說,是一個能發展自己可能性的場所。及後他播出 2014 年的作品「最後的地圖」選段,當中講述城市發展、舊區重建的情況下,各人的際遇,涉及數名年輕人於工廠大廈內共居的故事。這與黃飛鵬的個人經歷有密切關係,亦令他反思「家」及生活的意義,這個空間能給予自己甚麼,或不能給予自己甚麼。

但居住如何構成一個地圖?他問眾人:「不要想,立即答。如果你要屋企附近買一條毛巾,最近在哪可買到?同朋友hea(休息聊天),可以去邊?我覺得每個人居住,就好像掌握自己的地圖,我們都是因應自己的居住地方而發展成為一個屬於自己的地圖,而每一次的搬遷,都是把所有嘢拆走。」所以他認為,家不只是你的居住場所,而是整個生活藍圖,甚至政府如何作出一個城市規劃。

許寶強:居所是物質空間,實際功能是維繫價值

許寶強指香港有不少耳熟能詳的經濟童話。

許寶強為前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讀政治經濟學出身,有不少著作以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角度切入分析社會狀況。他笑指香港有不少耳熟能詳的經濟童話,如香港是「由漁港到金融中心」,但當中只論耕耘不問收穫,抹殺掉所有因素,留下勤奮的窮人也可致富的美好想像、公務員應是務實、「做好份工」的形象等。「經濟學家好叻講故事,如會用 graph 表示 Supply and Demand Curve」。這是一個供給和需求的經濟學模型,然而我們從沒理會當中的計算與論證,大眾只會記得「我們要增加供應,因為需求大」。這令大部分人不用深思,便可直接作出結論。

及後他以 Bourdieu on Housing 來剖析論題,簡單來說,已故社會學家 Pierre Bourdieu 曾指出住屋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居所的建築物,二是代表共住於其中所有人的關係,前者是商品,後者是關係。因此,「居所是物質空間,實際功能是維繫價值的功能」,而這價值除了是經濟投資,也是維繫維關係的社會投資。同時,他亦提醒,樓盤廣告是在引起買家的情感與慾望,因此,他認為經濟學的文學及廣告的詩學構成如今的社會現況,文字或語言世界的力量比真實更厲害。「經濟化將人與人的關係變成物質去衡量,將需要變成數字。而經濟學將政府(的因素)排在外,認為一切都是積累的需求,並以自我調節的市場,將人生拉在一起,無人需要負責(樓價高;公屋、居屋及私人房屋的供應及比例等)。所以政府不斷用這個經濟童話去說服你。」

這次的演講對住屋並沒有答案,只是提出疑問,拓寬大家對住屋的想像及重新審視對自身、住屋、社區,甚至不同媒介發放的訊息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