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廁紙如銀行擠提

A+A-
香港早前出現搶購廁紙熱潮。 圖片來源:路透社

搶購無分國界,澳洲、日本、香港、英國及美國超市的廁紙貨架都空空如也,澳洲一間餐廳更寫上「廁紙就是貨幣,8 卷廁紙可換大薄餅」。雖然現時廁紙在香港已成「蟹貨」,但在供貨緊張時期,也曾出現廁紙搶劫奇案,令人疑惑廁紙能否與「銀紙」相提並論。臥龍崗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高級經濟學講師 Alfredo R. Paloyo 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從經濟角度看,搶購廁紙與銀行擠提的出發點大致相同。

在負面消息傳出時,銀行存戶害怕銀行倒閉或信用破產,所以爭相取回儲蓄,這與搶購廁紙的情況大同小異。Paloyo 認為可以博奕理論(Game Theory)解釋現時的情況,尤其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 John Nash 所闡釋的拿殊均衡(Nash equilibrium):銀行及廁紙市場都可視為一種協調賽局(Coordination game),賽局中有兩方玩家,即自己及其他人,同樣可以選兩種策略,分別是緊急採購及正常行動,各自有其相關回報。

澳洲報紙 NT News 「開天窗」讓讀者撕下當廁紙。 圖片來源:路透社

每個人都面臨著相同的策略及回報,如果大家均採取正常行動,則會達到平衡,人們根據自身需求購買貨架上的廁紙;但如果其他人都緊急採購,「跟風」就成為最佳策略,否則自己將買不到廁紙。面對恐慌性購買,其他人也會感到壓力,但 Paloyo 強調,恐慌者的行動不算是非理性行為,他們只是看見貨架空空如也,才採取此策略。

當眼前情況迫著你去做選擇時,該如何防止協調失敗?

Paloyo 提出,第一種解決方案是利用市場機制,讓廁紙價格上漲以減少需求。鑑於要防止「天價」,本來不太可能發生,但正正是香港所面對的問題。

政府介入亦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例如 2008 年次按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令市場崩潰,澳洲銀行受擠提打撃,政府就宣佈存款擔保計劃,向存戶保證,即使銀行倒閉,政府也將彌補其損失,呼籲民眾不需擔心;就廁紙而言,政府可策略性地擔保每人持有的廁紙庫存。商戶亦可在貨物數量依然充足時,對商品進行定量配額,限制客戶的可購買數量,澳洲及香港就有超市自發執行相關限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