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餐飲在香港是一場貧富懸殊的遊戲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文章刊登之時,二人限聚令和食肆全日不可堂食已經實行,我整個面書都充滿了對這條例的怨言和憤怒,「約好的 Booking 全部要取消」、「政府根本想整死業界」,是哪位天才想到不許堂食,但可以外賣到郊野公園吃呢?我就邀請他今天去試試。在香港,你死、你賤、你無地方食飯,是你的事。

這事讓我想起前陣子在飲食小圈子裡的小風波:「名人」到訪新餐廳後,在網上平台大罵食物不新鮮,枱是膠的。我上星期到訪餐廳,經驗完全不同,整體食物不錯,服務也很好,桌子是木造的。我好奇當日到底發生甚麼事呢?食材出錯嗎?大廚心情不好?食客被冷落?我不在現場,也不認識當事人,每一個人的餐飲體驗也不同,我不評論,反而有兩點,我覺得好有 insight:

  1. 平台上,所有人的留言幾乎一致是:「多謝你的 Honest review。」
  2. 別人讚這間餐廳,他還在其他人的 Post 上「追擊」

Let’s be honest,世界上沒有 Honest review。老套的說,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本來這件事就沒有客觀的基礎,你坦白又如何?至於「中肯」,更加無可能,你跟大廚認識,或許當日心情好,食友好,食物的味道也比較好吧!所謂的「食評」,其實真的當參考就好了,而說到底,是誰決定食物好味還是不好味?是「高高在上」的權威食評人,還是信你自己?要記住,有條脷,有些錢,你就可以當食評人了,這絕對是一場貧富懸殊的遊戲。如果只是寫燒賣魚蛋,沒有人會「尊敬」你是食評人;只有食得多而廣,寫的餐廳夠高級,才算識食。所以你見,家裡有點錢的,都覺得自己「識食」。如果拆解了對食評的想像,就不會對 Honest review 趨之若鶩,反而會想,有些人是否為反而反呢?寫明 Honest 是否因為心虛?有些人喜歡用百彈齋主的形象來建立自己的權威,有些人則覺得自己付了一千幾百,就有權肆意批評。

但當然,世界上也有許多專業的食評人,像 Jonathan Gold 就是少數不出毒舌而得到尊敬的專業食評人,許多小店的東主都對他無限感激,而食完在網上寫兩句的,頂多是 Professional eater 吧!

這些 Professional eater,在 Social media 的世界蔚為風潮,唔靚唔 Post 的文化,助長了他們成為小霸王,自己鬧完還去別人的 Post 追擊,看起來就像心有不甘,一定有些私怨吧?餐飲業步入寒冬,有少許同情心,如英國的食評人 Jay Rayner 都收起毒舌。但用食物來炫耀的人,只顧發泄自己的不滿,想必沒有諗過其他更有建設性的方法,好像跟大廚反映、與餐廳經理討論等,就像好些坐在冷氣房決策的人,毫無建樹。可憐大小餐廳無人倖免,小店更加是吊鹽水中,大家真的出少句聲當幫忙吧!

這種現象,我覺得多少因為香港的餐飲界,一向都是交易現場,食客計算的只有價錢、性價比、食物質素,哪裡有新餐廳,食客就馬上去試,就算好吃也未必會再去,因為又有新餐廳了,根本缺乏 Loyalty,也鮮有考量到社群和人情味。在倫敦,若 Neighborhood 的餐廳有甚麼三長兩短,熟客、街坊也會湧去幫忙,食客去開幾間餐廳,一個月倒也會光顧一兩次,倫敦的節奏雖然比香港稍慢,但如果這樣的大城市,餐廳也能凝聚到 Community,為甚麼香港不行呢?

我不是正能量的朋友,但我想,在這個艱難的時侯,大家也來點正能量,幫助餐飲業界的朋友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