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遊走政治與詩意之間 —— 概念藝術家 Francis Alÿs

A+A-
展品「遇河之前莫過橋」,2008 年。

在水面上架起的橋,是「陸地」還是「海域」?美國於 1995 年頒佈「乾濕腳」政策以處理古巴非法移民的情況,在海上被截的偷渡者為「濕腳」,將遣返回古巴;若在陸地上被捕則視為「乾腳」,允許申請居留權。那麼,於 2005 年在佛羅里達州南部群島間的一座橋上截獲的古巴船民,究竟是「濕腳」還是「乾腳」?

事件令比利時藝術家 Francis Alÿs 引發對邊境的想像。他一直關注空間、邊界、人口遷徙及地理政治,這次於大館當代美術館舉行的香港首次個人作品展「水限 __ 陸界:邊境與遊戲」,除了展出有關上述事件的作品外,亦展示出他多年來紀錄世界各地,甚至於戰事和衝突不斷的地區內,小朋友的遊戲情況及其文化意涵。

Francis Alÿs:這裡的生活怎麼樣?
老漁夫:就像任何其他地方,也有抱怨……
有政治問題…… 像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樣。
我走過很多的路。這邊最美妙的地方就是有海,但如果你帶我往山上去,我也會喜歡山,
如果你帶我到河邊,我也可以捕魚……
做人就要豁達,別自尋煩惱,它自會找上你的。
——「Francis Alÿs:直布羅陀航海日誌」,首爾 Art Sonje 中心,2018 年。

構想的橋把兩地連接起來會怎樣?

展品「64 隻鞋船」,2007 至 2008 年。

甫進展館,迎面而來的是由膠拖鞋或鞋,以及木枝等製成的簡陋玩具船,它們在地上並列延伸至牆壁。牆上裝有一面鏡,像是連接了另一個空間,船亦因此變得連綿,令人有無限聯想。旁邊的展櫃及牆壁,則展示了 2005 年於橋上被捕的古巴船民、相關的新聞剪報,與藝術家實踐作品前的構想圖。

Francis Alÿs 生於比利時,曾受建築師訓練,及後移居至墨西哥,因追求自由度和靈活度而轉向了藝術創作。策展人譚雪在是次簡約而精美的場刊中表示:「Francis Alÿs 的實踐手法既繁複,又時而令人難以捉摸,他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將那些富有想像力的、概念上的感性與社會政治的重要性結合,其創作所涉獵的議題包括城市空間、邊境和社會結構。」

一海之隔,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生活,而不同族群卻堅持跨越這片汪洋,去到另一個理想國。因此 Alÿs 想像,如果有一座橫跨兩地的浮橋,漁船由兩岸出發,像上述描繪出的拖鞋船樣列陣,會變成怎樣?兩地的差異會因為浮橋而連在一起嗎?雖然最後未能成事,但 Alÿs 改變了呈現的方式,由兩地的孩子手執拖鞋船,一隊在摩洛哥出發,望向歐洲;另一隊人則離開歐洲,往摩洛哥進發。他們最後會連成一線嗎?這當然是極之困難,然而這種不可能,卻需要大家在腦海補充完成的圖樣,讓觀看者從作品中重新思考地域、界線、空間的劃定與想像。

我的生命有甚麼重要?
我只想永遠保有我曾有的童心……
我曾有的童心,現在看來如一位老者。
——「Francis Alÿs:直布羅陀航海日誌」,首爾 Art Sonje 中心,2018 年。

世界各地的「兒童遊戲」

Alÿs 特意在作品中加入香港兒童的玩樂情況;圖為展品「兒童遊戲」,1999 年至今。

由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場地,未見作品先聞其聲,是一些孩子的笑聲及玩樂的聲音。Alÿs 的另一作品是由 1999 年持續至今的錄像作品,是世界各地兒童玩遊戲時的片段。雖然疫症蔓延至全球,Alÿs 仍於去年年尾,把握開展前的時間,完成隔離後立即拍攝香港兒童的玩樂情況。展品加入了本地元素,增添不少親切感。

裡面亦記錄了墨西哥孩子玩音樂椅、歐洲孩子在沙灘上堆沙堡、阿富汗孩子放風箏,以及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跳飛機。孩子在伊拉克的雅茲迪難民營中玩耍,而影片最後畫面的文字如下:「在古老的文化裡,跳飛機象徵著靈魂從人間進入天堂的過程。遊戲者在世界之間跳躍,逃離地獄,抵達天堂,再從天堂返回人間,完成重生與救贖。」

「兒童遊戲」記錄了世界各地兒童玩遊戲時的片段。

也許在玩耍的孩子,甚至是成人也沒有想像過跳飛機的意義,只是單純地玩樂,但一些你與我也曾體驗過的遊戲,背後也許有其文化與意義。然而,影片更令我們思考,遊戲可以跨越語言及其他界限,孩子在簡單平凡的物件中自得其樂,更突顯出現今一代埋首電子遊戲後所遺失的童真。

此外,大館同期展出遊走於現實與超現實之間、以拍攝荒誕錄像為主的藝術家 Mika Rottenberg 的作品,用超現實的想像世界,暗喻當代社會的問題,也是值得一看。

水限 __ 陸界:邊境與遊戲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3 月 28 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00 至 19:00;星期一休息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 —— 中環荷李活道 10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