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風:克里斯汀.艾珠「旋舞之沙」—— 藕斷絲連的冷暴力

A+A-
克里斯汀.艾珠作品 Blue Cryptobiosis #10,2021 年。

人們總是想要釐清藕斷絲連的關係,卻在夢醒時分把自己纏結於蠶繭之中。他們摸挲著粗糙的雙手,在蠶絲上不住地來回轉動,期待火花會從中竄出 —— 蠶蛹在火花出現的瞬間殆盡了。香港白立方(White Cube Hong Kong)為印尼藝術家克里斯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舉辦首個在香港的個人展覽「旋舞之沙」(Spinning in the Desert),其中主要展出她以油畫棒繪製的作品系列 Blue Cryptobiosis,在畫面裡表達一種「與生物有關的特殊、罕見而美麗」的能力。

克里斯汀.艾珠「旋舞之沙」。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在散文詩「雙重的房間」(The Double Room)中,曾作出以下的描述:「這是一個如夢似幻的房間,一間真正的精神之屋,房間裡氣氛凝滯,帶有一點淺淺的玫瑰色和藍色。靈魂在此懶懶地沐浴,塗抹著悔恨和欲望的馨香 —— 那是暮色中的某種東西,淡藍的、暗紅的;一如朦朧之中的快樂之夢。」若波特萊爾站在艾珠的作品面前,或許也會有著同樣的描述。在 Blue Cryptobiosis 的系列中,每一幅作品的色彩都彷彿存在著撕裂般的吶喊。在畫面中所呈現的,宛如蠶蛹的不同狀態 —— 內裡等待破繭的卻不是一隻絢爛的蝴蝶。人們想像在沉穩的白色背後,所隱藏的會是一份狂喜的歡悅,但內裡蔓延的只是一種被噤聲的憤怒。

克里斯汀.艾珠作品 Always Floating In A Constant Distance 11(圖左)及 Always Floating In A Constant Distance 15(圖右),2018 年。

我們羞澀地披上白紗,成為了得到永生的新娘和新郎。在心智與靈魂被磨蝕的瞬間,我們從繃帶的縫隙中逃竄。當人們掙破白紗以後,內裡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身上的皮膚因為憤怒而變得通紅,雙唇亦滲透著紫色的血液。「隱生現象」(Cryptobiosis)為一種防禦機制,隱生動物會在遇到惡劣環境時,停止新陳代謝的運作,再等待合適環境條件的時刻重生。艾珠以油畫棒在畫布塗上顔料,再把色塊以手指暈開,赤裸地牽引原始的情感。殘餘在艾珠指縫間的色彩,會否如隱生現象一般,守候著以指紋來繪畫的一刻?

艾珠的作品在白立方的空間內,成為了走馬燈內的連續圖像。若把所有 Blue Cryptobiosis 的畫作拼湊在一起轉動,最初我們會看見似是細胞分裂時的狀態,在經過一段定格的逗留以後,當中的圖像會蛻變為一團混沌的球體,再回到分裂的過程。艾珠的畫作彷彿象徵著一種暴力美學,那並不是如「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或「危險人物」(Pulp Fiction)一般優雅的暴力;Blue Cryptobiosis 蘊藏著一種壓抑的憤怒,沒有流血的暴力製造了一個不會痊癒的傷口 —— 那是一種「冷暴力美學」。

克里斯汀.艾珠作品 Blue Cryptobiosis #09(圖左)、Blue Cryptobiosis #08(圖右),2021 年

艾珠訴說 Blue Cryptobiosis 中的藍色代表著「希望」,然而在物轉星移的頃刻之間,我們只看見藍色的部分,隨著走馬燈的轉動而變得朦朧。我們在滿佈藕絲的蠶蛹內掙扎著;藍色雖然是存在的,但是我們現在看不見它,到底還應否繼續相信希望的出現?希望或許就如冷暴力一般,等待著被發現的一刻。希望是一把可以割掉藕絲的利刃,在黑暗之中釋放被抑制的蠶蛹。

克里斯汀.艾珠:「旋舞之沙」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8 月 28 日

時間:早上 11 時至晚上 7 時

地點:香港白立方 White Cube Hong Kong 中環干諾道中 50 號

參考文獻

  • 胡小躍(譯)(2019)。「巴黎的憂鬱」(原作者: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台灣:方舟文化。(原作出版年:1869)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學位,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多個香港與台灣藝術展覧展出多媒體(雕塑、插畫、設計及攝影)作品、亦同時獲得相關藝術與設計奬項。以 20 歲之齡在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北屋藝廊舉辦首個個人展覽,於 2018 年出版首本個人小說「憂鬱藏紅首部曲:艾塔」及於 2019 年獲 TEDx Royal Central London 邀請進行以存在主義為主題的大型公開演講。近期散文、小說及詩詞作品散見於「立場文化」、「虛詞」及「好集慣」等文學雜誌。Instagram:cyrus_lampre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