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大選前瞻:關鍵的反華牌

A+A-

 

去年 11 月,中國外長王毅到訪南韓,與外長康京和會晤。 圖片來源:Kim Min-Hee-Pool/Getty Images

德國大選結果出爐,基民盟很可能失去執政權;而另一邊廂,日本自民黨亦剛完成總裁選舉,岸田文雄成為新一任日本首相,令世界局勢產生微妙變化。約半年後,另一東亞強國南韓亦會舉行總統選舉,執政和在野陣營都馬不停蹄進行宣傳工作,學術平台「外交家」雜誌就刊登評論文章,表示對華政策的取態或是選戰關鍵。

今年 9 月,南韓民調公司 Hankook Research 和新聞雜誌 SisaIN 訪問約 1,000 名南韓民眾,分析他們對周邊國家的看法。最正面分為 100,最負面為 0 分,美國的平均分有 57.3 分,中國卻低見 26.4 分,甚至低於世仇日本的 28.8 和北韓的 28.6。在 2019 年,相同形式的調查中,中國的分數有 35.6,短短兩年評分暴跌近 26%,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日本的右翼運動和北韓的核擴張計劃是更大的國家威脅。

「外交家」列舉出令中韓關係變差的四宗事件。第一,2017 年南韓啟動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以應對北韓核擴張,惹來中方強烈反對,認為會危害其國家安全,於是在經濟上抵制南韓;第二,2019 年鎮壓香港示威,令很多南韓國民回想起 80 年代的光州事件;第三,2020 年起爆發的疫情,大大打擊韓國經濟,很多人歸咎中國是病毒根源。最後是中國的「文化帝國主義」,例如對高句麗的歸屬問題、對中國朝鮮族的同化政策等。

近年中美磨擦升溫,現任總統文在寅及其所屬的共同民主黨,一直採取「戰略模糊」方略,避免捲入大國政治的漩渦。一方面,南韓要依賴美國保障領土安全,另一方面,中國是南韓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佔其總出口 4 分 1,為免得失雙方,南韓在一些敏感的議題上,例如香港、台灣以及新疆問題,取態都十分曖昧。惟這次大選,或成南韓對華政策的轉捩點:在民意一面倒的情況下,來屆政府可能會調整對華方針。

執政的共同民主黨立場屬於中間偏左的自由派,傳統上會希望與中國和北韓維持友好,而在野的國民力量則是中間偏右的保守派,立場相對親美反共,較有可能主打反華牌。

韓國京畿道知事、很可能為共同民主黨出選的李在明,曾在 2017 年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訪問,表示希望叫停美軍在南韓建立的薩德反導彈系統;他亦向公眾承諾,會延續文在寅時期的「戰略模糊」,認為靠邊站並非聰明的外交舉動。而前大韓民國檢察總長、國民力量候選人大熱尹錫悅的反華色彩則十分鮮明,例如曾批評文在寅在疫情爆發之初未有禁止中國人入境韓國。國民力量黨代表李俊錫表明不會認同中國在香港和新疆的行動。

同一份調查指出,現時約 83% 的南韓民眾視中國為國家安全威脅。今年 4 月,國民力量在首爾和釜山市長選舉大獲全勝,當地票站調查指約 55.3% 的 20 至 29 歲選民,以及 56.5% 的 30 至 39 歲選民投票支持該黨。相信不單南韓本土,東亞和美國都會密切留意選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