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示範「緊急警示」的正確教育

A+A-
烏克蘭政府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應用程式「防空警報」(Повітряна тривога),操作與「緊急警示系統」相似,負責向特定地區民眾通報緊急民防消息。 圖片來源:Google Play

全港市民昨日接近下午 6 時同時收到政府「緊急警示」,嚇得不少人措手不及。其實「緊急警示系統」在外國愈趨普及,受俄軍入侵的烏克蘭亦有類似系統,向特定地區民眾通報緊急民防消息。不少國家則會事先進行演習,以教育國民熟習警報系統操作及應變,以便於真正的天災人禍中發揮救命作用。

翻查資料,香港所使用的「緊急警示系統」,是 2020 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通訊局以 1.5 億元委託建立,只要手機在通訊局基站覆蓋範圍,便可接收到警報訊號,昨日為系統的首次應用。但任何再先進的警報系統,如果沒有配合全民教育,都很可能無法發揮應有作用。

目前受到俄羅斯入侵的烏克蘭,戰前就事先教育國民,收到各類警報時要如何反應。烏克蘭國家緊急服務上月發出指引,假如國民聽到市內持續數分鐘的警報聲,即代表有緊急注意事項,應立即扭開電視或電台,官方頻道會在警報發出的 5 分鐘內廣播,市民應依據不同緊急情況指示避難,如「不要外出」、「立即撤離」、「前往防空設施」等。

雖然未有資料顯示,烏克蘭採用民眾手機內置「緊急警示」功能的方式,但數碼部門與烏克蘭網絡安全企業 Ajax Systems 合作,開發應用程式「防空警報」(Повітряна тривога),操作與「緊急警示系統」相似,可於 Google PlayApp Store 下載,下載量分別過百萬。程式會依據用戶登記的位置,發出空襲、化武襲擊、技術災難或其他類型民防警報,即使手機處於靜音或睡眠模式,依然會發出警報聲,與市內的警報系統互相呼應。

濫發警報可令系統喪失作用

目前手機內置的「緊急警示系統」,最先於 2012 年 4 月在美國應用,聯邦及地方政府一般只會在「極端、嚴重、即時或緊急」情況下使用系統,最著名的是 2013 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警方以此通知市民疑犯在逃,應立即到安全地方暫避。2016 年紐約市政府以系統通緝疑犯,卻曾經引起濫發警報的爭議。

倫敦大學學院風險與減災研究所學者 Zehra Zaidi 受英國「衛報」訪問時提醒,警報系統要發揮作用,公眾信心至關重要。如果濫發訊息,可能使公眾疲勞;警報太早、太晚或資訊不正確,也可能削弱公眾信心,其風險可以相當高。「下次有真正緊急情況時,公眾便可能不再認真看待。」

2016 年發表的研究亦表明,假如發生民眾不懂應對的緊急情況,警報亦可能徒添公眾恐慌和混亂。研究人員模擬大城市中有核裝置爆炸,再向受試者手機分別發出「緊急警示」及 Twitter 訊息,結果大部分受試者都感到困惑,懷疑訊息是否真確;而內容不足以說明事件殺傷力及如何正確避險,結果持續引發受試者恐懼。

汲取過去經驗及研究成果,多國政府都有改善系統,在事先預告的情況下定期演習,同時加強教育國民如何應變,避免公眾在毫無經驗下不懂反應。英國將於今年初全國應用系統,日前進行了小規模演習,又有官方網頁清楚解釋警報作用與操作。去年 11 月 17 日,加拿大政府亦進行全國演習,官方網頁承諾系統會於關鍵及可挽救生命時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