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圓缺俱樂部」:直視與擁抱當代的脆弱

A+A-
嚴瑞芳「梯間回聲」,2022 年,四聲道聲音裝置;關尚智攝。

這些年,疫情籠罩,更凸顯世事無常,離別的場景變得恆常。對你來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圓缺俱樂部」邀請 7 位香港藝術家「審視、拆解、甚至擁抱這個時代中無處不在的脆弱」。這些情感被轉化為可見的、具象的形態時,又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及情緒?「我將『圓缺』和『俱樂部』兩詞並置,也是想借此展覽探尋心理和物理的曖昧關聯。」策展人李伊寧感受到香港瀰漫著各種情緒,她希望由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所營造的新鮮而親密的空間內,大眾能真誠的面對自己,在作品、甚至與身旁的觀眾中找到梳理和抒發心緒的渠道。

你今天 emo 了嗎?

嚴瑞芳「他們的房子」,2022 年,單頻錄像。

繼上次迷走 Déjà vu 之間的「雙同」展覽,今次走進眾人私密一面,觸碰內心的脆弱。「圓缺俱樂部」匯集藝術家探討各種情緒及關係,策展人闡釋「圓缺」取意於宋代詞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直接道出這是個比以往更聚散無常,不能盡如人意的時代。而展覽英文名稱為 emo gym(emo gymnasium)。「emo」一詞源於「Emotional Hardcore」,本為一種音樂風格,慢慢延伸為潮語,多用於在社交平台上,概括的就是很情緒化的時刻,又或嘲笑自己多愁善感,亦有心情低落、抑鬱的意思。

策展人表示展覽原本於去年舉行,但因疫情一延再延,由籌備到展出,可說是快兩年的時間,不過藝術家亦因此能有時間深化某些作品。疫情反復,防疫政策也跟著不斷變動,猶如情緒一樣,「這兩三年香港經歷很多,大家都有種脆弱」,她表示展覽是一個寧靜、安全及親密的空間,可讓大家練習情緒。

走進「客廳」、「臥室」、「梯間」

嚴瑞芳「逆踏」,2019 年,錄像裝置。

展廳可分為三個場所,分別為「客廳」、「臥室」及「梯間」。走進正門,便迎來藝術家嚴瑞芳的作品「逆踏」。這是一個錄像裝置,影片中一個舞者在跳動,當中的肢體動作是由藝術家和舞者梁天尺共同研究,為對抗慣性、變換形體的一連串動作,藉此避開已廣泛應用於各類公共場所的「步態識別」。「步態識別」是「一種通過慣性和肢體動作由遠處辨識人類身份的人工智能科技」,我們活在各個監視鏡頭下,若然改變平常的肢體動作,「逆踏」可避開無處不在的視線嗎?放棄最自然的肢體動作及狀態,就可獲得自由嗎?

嚴瑞芳亦有另一組作品在「梯間」,為另一場所 —— 賽馬會立方入口處。作品為單頻錄像「他們的房子」及四聲道聲音裝置「梯間回聲」,只限於週四至週六開放予公眾。「圓缺」、「離散」之情縈繞著我們,在影像小品「他們的房子」更覺其空洞與寂寥。藝術家訪問一些即將移民離港的人,並拍下他們把房子整理、收拾及清空的樣子,循環地重構「離開」的情境。人去樓空,還有餘溫嗎?

「梯間回聲」則要走進賽馬會立方內,抬頭一看便可看到像數個大聲公組成的裝置,循環播放著彌撒歌曲「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其中一個版本由 Set Tone Men 無伴奏組合演繹,其餘的是一些已移民離港的人輪唱,在這個寧靜的空間,聲音迴盪著,彌漫著「離散」的情緒。

李卓媛「末日方長」,2020–2021 年;關尚智攝。

「臥室」內的其中一個作品是李卓媛的「末日方長」,藝術家邀請了在她生命中留下溫柔痕跡的人(父母、弟弟和兩名朋友),參與一個特殊的攝影過程。這五個照片燈箱內有五人的身影,他們的影像都是模糊的。藝術家以他們所提供、與自身過去相關的重要物件改裝成針孔相機,用這相機拍攝,跟他們談談未來。策展人解說,藝術家與參與者談多久就拍足多久,簡單來說就是 —— 對話時間等於曝光時間,每次拍攝都以一條問題「how are you tomorrow?」開始。在這創作的時間中,藝術家跟家人靜下來談談未來,才更了解家人或朋友最私密的心情、憂慮等情緒。這組作品很是有趣,而放置的位置也令筆者印象深刻 —— 在展館的一隅,燈光昏暗下看這組作品,帶點詭異,亦像是一種封塵的記憶。

還記得展覽的英文名稱為 emo gym 嗎?名字源於一個音樂流派,他們亦為這個展覽列出一個音樂播放清單,名為「圓缺俱樂部員工歌單」(emo gym staff picks),精選 25 首歌,可於 Spotify 及 YouTube 上收聽,延伸觀展體驗。

圓缺俱樂部

  • 日期:即日至 6 月 19 日
  • 時間:星期二至日;早上 11 時至下午 7 時
  • 地點:賽馬會藝方一樓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