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蚊蚊:昨夜的渡輪上

A+A-
圖片來源:Dukas/Universal Images Group/Getty Images

我喜歡走路,也很喜歡坐船。最喜歡香港的海。

香港雖然很小,卻有很多機會可以坐船。新界人小時候出一趟九龍港島,已覺得出城是很了不起的事。習慣了,出城有儀式感。約會吃飯紀念日驚喜派對,鮮有約在新界對吧?尖沙咀的一片海傍,豢養了多少情侶,雙雙對對。五光十色,閃爍的燈,漣漪如浮動雀躍的心跳。

不斷來回乘坐小輪的約會,有雪糕車的音樂伴奏,我們手牽手,不曾被海浪沖散。

到了在新聞台上班的一段時間,天星小輪是我的日常交通工具。那時跟妹妹租住灣仔,早上比較趕,我常在遲到邊緣,會衝到地鐵站旁等紅 Van 去葵涌開廠。小巴站在便利店的旁邊,常傳來陣陣燒賣香味。

趕 cast 趕頭條,下班已是 13 小時之後的事。晚上我會選擇先坐車到尖沙咀,然後坐天星小輪回家。這樣至少會多花半小時以上,但我實在需要那陣清靜舒適的海風。看著這片海,吹完一趟風,一天的煩惱便已消散掉。有時心情不好,寫不出文,也會特意去坐船,沿著海岸一直走。放空聽首歌,到了彼岸,已是另一種心境。

每次出港島,都會選擇迂迴的路線,坐船不為了目的地,過程本身也是最美的風景與意義,船與海,是香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連水上活動後,也不太需要特別訂船,就有船家來回。人小島小,所有事情川流不息,伸手就有。

現在我在台北,日常就真的不太需要坐船。印象中,在高雄遊玩時就有很多日常的機會坐船。從西子灣到旗津,船程大概十分鐘,可以帶上自行車直接上船,居民優先通行。站名叫鼓山輪渡站。很有香港天星小輪的感覺,很親切。

在尼泊爾博卡拉的 Fewa lake,坐船泛舟被列為必做的事項之一。有船家撐的,也有遊客自己用腳踩動的。湖中心有個印度廟,虔誠的教徒會去湖心崇拜。因為喪禮習俗關係,部分當地人很少吃魚。五彩顏色的船主要服務觀光業。

印度喀什米爾的 Dal lake,以船屋著名。木製的船屋,是在湖上飄浮的皇宮。有簡單的,有豪華的,但都需要乘搭小舢板、小船接駁,才可以上岸。晚上也要乘坐小船才能回到船屋酒店。當地人早就上岸居住了,新建的船屋要為了外地遊客。

然而天星小輪是屬於香港人的。之前短暫回港,常去坐船。2 月底時,因為疫情沒有甚麼人,寂靜的船上,吹吹海風,看著熟悉又陌生的維港。我就跟在外地旅行時一樣興奮,每次坐船都要來開個直播。釣出不少大家對於渡海小輪的回憶。無論是個人的、集體的,都是美好的、日常的、安靜的。

常說這城是個小漁港,記起深夜裡釣墨魚、狗仔粉、漁船上的新鮮海鮮,才猛然想起,這次香港行竟然沒有吃到瀨尿蝦!

PS:最後附上李炳文版本的「昨夜渡輪上」(千萬不要去聽另一個劉氏版本)。(聽說填詞的馮德基當年只有中二,未能求證,但是詞寫得真好。)

夜渡欄河再倚 北風我迎頭再遇
動盪如這海 城在兩岸凝神對視
霓虹伴著舞姿 當酒醉如同不知
日後望這方 醉中一切無從抓住
渡輪上 懷念你說生如戰士
披戰衣 滿載清醒再次開始
莫問豪情似癡 今天醉倒狂笑易
夜盡露曙光 甦醒何妨重頭開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旅行打雜寫作人,一舊雲旅行者雜貨店店主,輕背包文化旅行體驗公司創辦人之一。現旅居台灣。 曾任雜誌編輯及電視主播記者。 2011 年辭職脫離辦公室,開始浮遊旅居生活,投入自由文字工作。 著有台灣出版,記錄西藏尼泊爾印度215天陸路見聞《旅活》, 以及合著《良業遊民》。 曾主持香港電台 <城市遊棄>,<自遊香港>, 以及ViuTV <404不存在的國落>,<返鄉下>等旅遊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