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臭豆腐會絕跡街頭,卻又可成為餐廳上菜

A+A-
蘸滿甜醬和辣醬的臭豆腐,味道豐富,是我們的味覺回憶。

香港街頭還可找到各種小食,咖喱魚蛋、生菜魚肉碗仔翅、雞蛋仔夾餅、五香牛雜⋯⋯ 惟獨臭豆腐幾乎絕跡。賣其他街頭小食的,可從木頭車檔轉入店舖,繼續大賣,但臭豆腐由於真的夠臭,不時遭人投訴,政府嚴加執法,臭豆腐檔自此愈來愈少。香港要夠香,自然容不下這一陣臭味。

我們常吃到的街邊臭豆腐,其實不是廣東產物,相傳在清康熙八年,由安徽舉人王致和所創,後來流行於蘇浙一帶。到二戰時,不少上海人避禍到港,將滬式臭豆腐帶來,當時大量移民湧至,街頭小販大增,攤販用擔挑,挑上一個炭爐,爐上置油鑊,做起炸臭豆腐生意來。到 8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政府為保持市容,開始掃蕩無牌小販,臭豆腐攤多改成四輪木頭車,有些攤販則轉戰入舖。但到近年,不知是口味問題,還是街頭臭豆腐的惡臭實在難頂,自絕於街上。

用臭滷水滷出來的臭豆腐會帶青色,近看有點恐怖。

臭豆腐是香是臭,已爭論了近百年,永遠沒答案!唯一肯定是製作臭豆腐的過程,奇臭難擋,就算你愛吃,也不願見。做滬式臭豆腐,要用鹽滷豆腐,先將豆漿煮好後,注入鹽滷不斷攪動,慢慢令豆漿凝結,沉澱成豆腐。鹽滷豆腐豆味濃,豆腐中間有很多孔洞,容易吸收臭滷水。這臭滷水是做臭豆腐的靈魂,也是惡臭的源頭,一般人受不了。

臭滷水是用海蝦、薑、水,另加多種香料發酵而成,店家一般會用上多年,愈陳愈臭,愈臭愈香,耐人尋味。臭滷水的發酵過程大約是 50 至 60 日,做臭豆腐的師傅都說,用發酵不夠日子的臭滷水,滷出來的臭豆腐會帶腥,超過 60 日的,味道又太強烈,要拿捏得剛剛好。

將一件件滷好的臭豆腐,放入油鑊炸至金黃色,嗅起來古怪,吃起來香口,蘸甜醬辣醬同吃,大甜大辣大臭,個性分明不含糊,愛者愈愛,沒有灰色地帶。奇怪這口味道為甚麼會消失於香港街頭?雖說是臭,但也陪伴我們數十年,該已習慣。是口味轉變了?又不見得,畢竟香港人的口味愈來愈廣闊,日本納豆、馬來西亞榴槤、廣西貴州一帶的酸筍,同樣是一陣臭味,但近年一樣有很多人接受得到。

另一詭異的是平凡小食店不見臭豆腐蹤影,一線餐廳卻多用臭豆腐作賣點而不見投訴,像大班樓便有鹹魚臭豆腐、麻辣臭豆腐雞雜窩兩道名菜,在杭州酒家亦有經典的紹興蒸雙臭和毛豆煮臭豆腐。這真令人費解,難道這口怪異味道,不能存活於民間,但關起門在餐廳細細品嘗,卻能甘之如飴?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