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再腳痛的董建華吹捧、號稱「中央唯一支持的行政長官參選人」的林鄭月娥終於公佈完整政綱,並開記招介紹民生、公務員、經濟、青年四大重點,提出改組中央政策組、「居屋出租試驗計劃」、降低港鐵長途車費、將防賄條例擴至適用於特首等措施。林鄭終不必被嘲「只露三點」,能向自稱「投政綱」的選委交功課。
林鄭政綱「集百家之大成」,既有被人指是建制大黨「成功爭取」的措施,亦有疑似政策比賽參加者政綱「被吸納」,加上擱置 TSA、BCA、檢討稅制等等人有我有措施,大集燴而成,務求面面俱圓,皆大歡喜。
觀乎林鄭政綱,好聽一點,叫專注社會經濟民生;難聽一點,則叫無擔當無膊頭,完全避開所有爭議議題,難怪葡萄儀抱怨一聲「邊個可以話我無擔當?」如政制改革只提「將會在任內盡最大努力,在『八三一』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氛圍」、如 23 條立法只說「政府須權衡輕重,謹慎行事」云云。毋須借爭議議題爭取支持,因為林鄭得到左派陣營吹雞加持,在 1194 名選委數人頭下,只要得票過半就能當選,所以「少做少錯,唔做唔錯」,避開爭議話題,免得民意扣分,之後再動員友好媒體、隱形左派組織發表幾個有利民調,營造民意逆轉的勢頭,就能達到王光亞所講的「愛國愛港、有管治能力、中央信任、港人擁護」四條件,名正言順登上特首寶座。
要觀察中國的醬缸政治文化,必須理解當中的虛與實,有時沉默不說的比講出口的更重要。從這角度看,政綱是虛,背後不同陣營計算角力才是實,如何進行枱底交易,默契地進行利益交換方為重點。
政綱雖是一紙空文,事後走數機會極大,但從字裡行間或能一窺端倪,看到特首參選人的思路(如果有的話)。在薯片辭職後,林鄭唔嫁又嫁參選,其選情看漲主要是得益於建制大黨的支持,而據稱支持原因是「重視基層」。事實上,在「官到無求膽自大」時,盛傳林鄭於閉門會議曾明言要解決領展、港鐵及強積金對沖「三座大山」,只是現今有求於人,態度必是前倨後恭。領展問題,由一個企業壟斷問題降呢變成「相關設施不足」問題,只需打擦邊球地建議「增建公共市政街市」就能解決?港鐵車費有加無減,只提議運用港鐵股息減輕基層長途車費負擔,將早已設立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改頭換面就變成新政策,焦點的改革「可加可減機制」卻一字不提。而勞工界一直爭取的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就以「致力尋求共識」輕描淡寫帶過,免得觸動商界神經。隨著林鄭參選,「三座大山」明顯已消失於無形。
政綱中,提得最多的是拆牆鬆綁,或是提供優惠予不同行業、減稅,顯而易見,林鄭著意討好商界。再看看早陣子林鄭的分享會上,不知幾多商會主席、財團代表廁列其中。因為大家心知肚明,今屆特首選舉建制陣營選票流失,泛民坐擁 320 票,商界扮演了左右勝負的關鍵少數。要當選,商界意見舉足輕重。重視基層、安老扶貧是虛,只是爭取無票在手的基層民意幌子,骨子裡,林鄭比其他幾個參選人更重視商界,更樂於分餅仔爭支持。不過,商界要留意的是到底是拆哪道牆、鬆哪個綁?還有的是餅仔,到底是消化餅,還是難於消化的水泡餅?相反,薯片因被打壓,向傳統建制求票不果,只得借助民意入閘,力求最後翻身。薯片雖形象親商,但必須要民意支持方能續命。兩者對民意重視程度迥異,其來有自。
政綱雖然是左抄右抄,不過也不是毫無亮點,就好像改組中央政策組一項,發前人之未見。建議「使之成為提升公眾參與政策制定和協助處理跨局跨部門項目的政策及項目統籌組」,將中央政策組過往的顧問、諮詢角色,賦予實權,一變而成特首以至兩位司長的私人馬房,繞過現有政治問責制,於政治助理外另立山頭。試想像,一旦改組完成,中策組不需面向市民、有權力於各政策局間居中協調,黑箱作業,上下其手,借勢架空各政策局,一躍成為特首的代理人。屆時「裡子」不變,「面子」的官員下台,炒幾個吳克儉,都無關痛癢。
同時,政綱建議「招聘有志於政策及項目研究、來自不同專業的青年人,以非公務員合約形式加入政府工作」,這不單是過往「行政吸納政治」的變奏,亦是報功酬庸的方法。假如林鄭當選,延續 CY 執政遺風,這些招聘回來的青年人只有兩類,一是商家財團安插的富二代、紅二代;一是根正苗紅的愛國打手,對真正吸納青年人聲音毫無幫助,黃絲、本土繼續要多幾多有幾多。借助這類掌權而又毋須問責的政治人員,能無視現有體制的束縛,慢慢架空公務員體制的政治角色,成為特區政府架構外的寄生組織。有規有矩?Who cares?
過去五年,香港出現的問題不單純是經濟、社會、民生問題,不是政府派錢開水喉,或是加幾十蚊津貼可以解決的,而是政治問題,中港「一國兩制」體制矛盾、兩地價值觀差異、施政風格「一左二窄」、拉一派打一派的管治手法問題。要舒緩社會矛盾,必先一改二元對立的想法,放下敵我矛盾的左毒思想。林鄭政綱虛與委蛇,重點闡釋少人反對的經濟民生政策,對爭議題目一無著墨,或是以尋求共識等說法含糊包裝,冀望順風順水,當選再算。善意解讀,可視為先經濟後政治的友善姿態,在後 CY 時代重新出發。
只是看看,為林鄭鳴鼓開路的周遭各人,林鄭日後能擺脫陣營牽制、推動社會和諧嗎?林鄭日後能秉公處理與各利益集團的關係嗎?當王光亞都把泛民立法會議員視為建制人士時,左派報章、政界中人則繼續將薯片當成反對派代言人,口誅筆伐往死裡打。當為推 23 條而犯眾怒的葉劉,在集中選票的大前提下,連出選亦難過登天。怎能相信林鄭能與 CY、西環撇清關係?香港人心知肚明特首選舉是一場大龍鳳、真人騷,但要叫人認真投入,真心花生,就不要太過明目張膽,未出場先下手,這種過時手法,只會惹來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