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er Ho:一件小事——政府網站修改的歷史資料

A+A-
市民正在香港歷史檔案館中使用網站查找資料紀錄。 圖片來源:路透社

近年,網絡出現了一股 unhealthy wind,政府部門間中會修改網站的歷史資料,但並非公開更多解密檔案,而是刪減頗為重要的資訊,亦因此引來社會批評。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有 2015 年警務處網站修改「警隊簡介」有關六七暴動的內容,把當年射殺警察的「中共民兵」改寫為「內地槍手」,刪去與鬥委會有關的段落;近日,正值政府推動國歌法立法之秋,又有媒體發現教育局網站大幅刪去「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時的歷史背景,提到創作者的生平介紹,只提及作曲的聶耳於日本意外溺斃,而沒有記載填詞的田漢於文革被批鬥慘死的經過。這次教育局網站修改了該頁的內容,卻沒有更新其「修訂日期」,顯然不希望讓人發現。這種有欠光明磊落的做法,實在是 unhealthy。

不過,要追縱網站的內容紀錄並非執法人員的專利,媒體不難在網絡的時光機網站找回修改前的版本,然後輕鬆得知政府要修改或迴避的內容,並告知天下。有關當局可謂一手把自己推向更尷尬的局面。有些朋友會認為修改網站內容只是「一件小事」,大家撫心自問可曾到過這些網站了解六七暴動的經過、了解國歌的歷史?可是,一件小事往往影響深遠。正因為這些是政府網站,即使大部分的市民不會瀏覽,也不能忽視它的內容的影響力。

現存於歷史檔案館中的政府文件。 圖片來源:路透社

過去十年,我們搜集資料的方向已從圖書館、入門網站(如 Yahoo!)轉移到直接在瀏覽器輸入關鍵字搜尋,在搜尋引擎的演算法裡頭,政府網站的可信度是數一數二的;而在公共百科全書,例如維基百科的編輯指引當中,政府網站亦是很重要的資料來源。再者,即使在政府網站以外仍然有其他重量級資料來源,它們大部分都是英文資料,對搜尋器和用戶而言,不會是優先考慮。因此,政府網站上的歷史資料欄目,本身瀏覽量或許不多,但它帶來的影響力著實不少。

目前,我們搜尋資料的時候,主流用戶仍然靠自己在搜尋結果中選擇合適的連結。隨著智能機械人發展迅速,不少人開始用 Siri、Alexa、OK Google 去進行搜索,將來這些人工智能能夠依據用戶的紀錄、個人偏好(包括政治立場)去自動篩選和整合結果,用戶不再需要花費精神逐個連結去點擊。反過來說,用戶也失去了(或者懶惰地放棄了)選擇資料來源的權利,就像媒體具有議題設定的權力,科技公司亦將主導用戶接收資訊的來源。假設科技公司沒有政治立場,旗下的人工智能機械人、演算法用最持平的資料來源去展示內容,那麼政府網站或維基百科的內容,便將成為最常用的資料來源。

從這個角度看,當我們發現政府網站或者具權威信譽的學術機構刪減重要歷史資料,令內容不再嚴謹的時候,確實應該提出質疑和憂慮。畢竟香港是一個沒有檔案法的地方,守護每一寸書寫我們歷史的地方,都是重要而非小題大做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任職跨國科技公司,網站 Outside 成員。

http://www.outsid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