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科技產品,你認得幾多個?

A+A-

智能電話、AI、VR、航拍、生物識別等,各項技術及產物聽起來十分熟悉。但實際上,這些「先進科技」走入人類生活的歷史不算太長。對不同世代成長的人來說,成長過程中自然出現不同的「先進技術」,直至新世代更先進的科技產品,取代自己那一代的集體回憶。英國市場研究公司 YouGov 最近訪問 2,011 名 6 至 18 歲新世代國民,問及他們是否認識過去的科技產物。以下「古董」,閣下又是否認得?

磁碟

據報,二千多位受訪者中,67% 表示不認識磁碟為何物,甚至有幾位誤以為它是電腦上的「保存」符號。史上第一張磁碟大小為 8 吋,由 IBM 於 1967 年開發,用以取代磁帶機(tape drives),並於 70 年代起發售。其他公司研發出更小尺寸的磁碟。最後,Sony 的 3.5 吋磁碟在 1981 年推出市場,且成為其後通用的尺寸。IBM 亦在 1984 年生產出用於電腦的 5.25 吋「高容量」磁碟 —— 可儲存 1.2 MB(Megabyte)數據。儘管現時的外置硬碟,動輒以 GB、TB 單位的儲存量起跳,但在當時來說,1.2 MB 已是驚為天人的儲存量。

至 1996 年,磁碟的年銷量仍高達 50 億張。但磁碟不耐用、易損壞是其一大缺憾。加上隨時代進步,3.5 吋磁碟的儲存量亦顯得不足。是以,隨著 90 年代更耐用、儲存量更高的光碟橫空出世,磁碟銷量迅速萎縮,最終走進歷史。

傳呼機

香港統計處本年度統計數字顯示,去年 10 歲或以上人士當中,88.6% 擁有智能電話。智能電話對港人來說,已經幾乎做到一人一機,自然不過。不過,俗稱「call 機」的傳呼機(Pager),則是智能電話及手提電話前的普及通訊工具。

1974 年,摩托羅拉公司生產全球第一部普及民用傳呼機 Motorola Pageboy II。此前,傳呼機的無線電通訊技術應用於醫院、工廠及辦公室等內部通訊上,並未得到普及。傳呼機的使用方式是,機主通過傳呼機發出的聲響,得知有人向自己「留口信」。然後機主自行致電傳呼台(call 台)「覆機」,方可從傳呼員口中得知口信內容。手提電話的出現及使人直接聯絡的通訊方式,無疑比傳呼機更為方便。儘管傳呼機不再普及如此,但其穩定傳訊的特點,使得部分行業領域仍廣泛使用,如緊急服務及醫院等。

卡式錄音帶及錄影帶

卡式錄音帶(Compact Audio Cassette)及錄影帶(videotape)均屬磁帶(Magnetic tape)。磁帶共有兩面及兩個捲軸,用家可在 A、B 兩面間分別記錄影音,並可重新覆蓋原有紀錄,再次使用。最早的卡式錄音帶由飛利浦公司在 1963 年推出,當時的盤式錄音帶(Reel-to-Reel Tape Recorders)體積大且不普及,卡式錄音帶正好填補個人的錄音需求。至於錄影帶,在 1971 年 Sony 推出家用錄影機,以容易操作為賣點:播放、錄製、快進、倒帶及停止 —— 只要懂得幾個按鈕,便能純熟運用。

然而,錄音帶及錄影帶與磁碟一樣,最終在 90 年代起逐漸式微。亦同樣地,「殺死」磁帶的正是光碟。採用數碼儲存技術的 CD、DVD 等光碟類別,終結了以磁性特質,記錄資料的磁記錄magnetic recording)時代。

黑膠唱片

被光碟結束的產品,還有黑膠唱片(vinyl)。錄音帶與黑膠唱片一樣,同樣使用類比(analog)記錄。類比即以物理方式記錄音訊,由於聲音的發出,本來就是物理學上的原理,是以理論上,黑膠唱片播出的音訊,其保真度比數碼化的光碟更貼近自然。而由於錄音帶中的磁帶經常會拉伸,導致當中的磁性氧化物磨損,故儘管同為類比記錄,音質往往比不上黑膠。但黑膠唱片卻在 8、90 年代,在卡式錄音帶及光碟兩種更方便的產品興起下,受歡迎程度大減。至 90 年代初,多數主要唱片公司已停止以黑膠發行唱片。

然而,與以上其他產品不同,黑膠唱片近年大有「鹹魚翻生」之勢。當年人們因便利,捨棄音質更好的黑膠唱片;但在更便利、隨身的串流音樂取代 CD 唱片的世界潮流下,部分人卻反而重投黑膠唱片的懷抱。原因或在於,他們對當中的類比技術更感興趣。一項研究發現,相起數碼化,超過一半消費者更喜歡黑膠的物理格式。可見,儘管科技推陳出新,但有時,舊有事物反而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