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曾經任職於英國懲教署的 John Darwin 乘著獨木舟出海,打算在上班前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誰料,當天他沒有如常上班。在家的妻子十分擔心,前往警察局報案,警方立刻派出搜救隊伍於這名男子泛舟的一帶水域進行搜索,但是唯一的收穫只有男子曾使用的船槳。翌日,搜救隊伍再度前往搜索時,找到了男子獨木舟的船骸,他的妻子接到消息後傷心欲絕,面對媒體採訪,無不是陳述只想盡快找回丈夫的憂愁。然而誰知道,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這名男子本尊正在自家經營的旅館將一切看在眼裡。
相隔約一年後,John Darwin 的死亡證書由當地法醫官發出,並清楚列明死亡日期為 2002 年的 3 月 21 日(就是他失蹤的那一天)。有了死亡證書,妻子就可領取保險身故賠償。隨後,他更拿著這些賠償金連同假護照到鄰近的賽普勒斯投資,旅行過日子。
這種只會出現在電影裡的情節,確確實實地出現在真實的生活中,不論是現代還是 14 世紀英國的約克市(York)。
14 世紀的約克市是英國僅次倫敦的重鎮,北方是羊毛國際貿易的主要地區。因為貿易而衍生的其他商機及藝術機遇,令到這段時期被稱為「約克的黃金時代(Golden Age of York)」。不過就算在這段時期,無論貧窮或是富有人家,都只會選擇送自己的女兒到修道院成為修女,或是為她尋找丈夫。當然,很多女性不甘於此,都會以不同方式從修道院逃走。其中,一名來自聖克萊門特(St. Clement)名為 Joan 的修女有著誓「死」的決心逃走,最後大主教更以拉丁文在登記冊上留下有關一事的備註。
1318 年,當時的大主教 William Melton 記錄,寫道 Joan 捨棄了宗教禮節,以及她作為女性的矜持,產生了厭惡思維,而且身染疾病,並偽裝死亡。他更記錄在多名同伴的協助下,Joan 塑造了一名跟她相似的人偶,讓修道院為她舉行殯葬儀式,將「Joan」埋在教會聖地。大主教隨後更批評 Joan 以此狡猾、邪惡的行徑,偏離了教院所教導的禮節,選擇投往肉體慾望的懷抱。到最後,紀錄冊再沒有任何有關 Joan 的紀錄,不論是否被重新抓回修道院,還是成功換上一個新的身份生活。
去年,美國記者 Elizabeth Greenwood 出版了一本名為 Playing Dead 的著作,講述世界上有關於協助人「詐死」的企業。作者更表示在菲律賓只要 100 美元就可以買到一張當地官方死亡證,甚至只需要付上數千美元就可以有專人為顧客送上「詐死」套餐,當中包括了一具屍體、有關的解剖報告,甚至新聞報道。筆者於文初所講述的 John Darwin 也是 Elizabeth 書中的訪談對象之一,John Darwin 表示到最後當兩名兒子知道真相後,其中一位甚至一直都不肯再跟他說話。哀悼一位至親、摯愛的離去,心痛之外,其實需要很大勇氣。
不論在甚麼年代,在宣佈死訊的一刻,就必須有心理準備,要放棄身邊所有與身份相關的一切,包括親人,甚至賠上了後世對你的印象。奉 Elizabeth 的呼籲,如果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偽裝死亡人士,要做得成功,必須要完全放棄自己之前的生活,並永遠保持放棄的狀態。否則,當真相揭開時,伴隨的則是另一波的遺棄及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