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y Leung:幾乎沒有香港人的香港管弦樂團

A+A-
音樂總監梵志登帶領的香港管弦樂團。 圖片來源:Cheung Wai-lok/HK Phil

以往我每一篇的文章都是用英文撰寫,然後由編輯給我翻譯。主要原因是,我已經有差不多 10 年沒有寫過任何中文文章,書寫中文的能力與速度,跟英文及德文大相逕庭。但是,這一次不一樣 —— 此文章的題材,我認為一定要用中文撰寫,才能清楚地展示我的看法。

香港管弦樂團 —— 貴為我們城市的旗艦級音樂樂隊 —— 在過去數年有著顯著的進步。自從艾度.迪華特(Edo de Waart)退任首席指揮及藝術總監後,現任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逐漸把香港管弦樂團(下稱「港樂」),塑造成亞洲第二出色的樂隊(最出色的亞洲樂隊,毫無疑問是日本的 NHK 交響樂團)。

梵志登的樂曲編排及選擇(所謂 programming),創新與前衛,與迪華特那些保守及沉悶的選擇,簡直有天淵之別。而且,相比起迪華特時代、擅長走音給錯拍子的團長夏定忠(John Harding),梵志登首位及第二位團長 —— 尤瑟夫維奇(Igor Yuzefovich)及王敬 —— 實在專業及出色得多。

雖然港樂在過去數年的進步和轉變確實令人鼓舞,但此香港樂團卻愈來愈倚賴非本地樂手。港樂現時有 98 名全職樂手,但只有 18 名是在本地出生的香港華人;其他 80 位音樂家均來自五湖四海,包括佔樂團最多席位的 33 名中國內地樂手。此「本地樂團只有少量本土樂手」的情況,在國際古典音樂界是十分少見的。港樂只有大概 18% 的樂手是本地人,數字相比起其他國家知名樂團的本地人比率,簡直是慘不忍睹。

日本的 NHK 交響樂團,除了那位客席團長,每一位樂手都是日本人,無一例外;在美國享負盛名、歷史悠久的克里夫蘭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77% 的樂手,即 99 位之中的 76 位,都是美國出身的本地人;大名鼎鼎的倫敦愛樂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也有 65% 的本地樂手,69 位之內有 45 名英國人。

而在世界最著名的兩隊交響樂團:擁有 125 名頂級樂手的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及 131 位首屈一指音樂家的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都分別有 48%(60 位)及 62%(81 位)的本地樂手。

港樂首席中提琴手凌顯祐(中)為本地人。 圖片來源: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Facebook

以上我所列出的外國樂隊,絕大部分的樂器首席都是本地人,但港樂就只有一樂器的首席是香港本地人 —— 中提琴首席凌顯祐,而他亦是我認為在樂團內最出色、最具領導才能的樂手。

為何港樂只有這麼少數的本地樂手?為何本地樂手得不到更多機會?為何港樂中,中國內地的樂手數目遠超於本地樂手?這些問題我雖然答不了,但是我已將事實呈現在讀者眼前。

香港的大學及演藝學院的音樂系,每年都有不少甚具天份的本地學生入讀及畢業,人才輩出。其中,浸會大學雖然國際排名不高,但其交響樂團水準超卓,絕對能媲美劍橋大學的樂團,甚至一些國際的專業樂團。

我深信,港樂在梵志登的領導下,會持續有顯著的進步,並會於國際古典音樂界受到廣泛的認可。但是,在樂團只有少量本地樂手的同時,香港管弦樂團應該考慮改名為「幾乎沒有香港人的香港管弦樂團」。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Percy Leung is a British cultural historian. Having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he is now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ies of Oxford, Cambridge and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