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康城帶到香港?藉導演雙週 50 支援本地影壇新聲音

A+A-
活動策展人徐匡慈(Clarence Tsui)。

康城影展 5 月尾閉幕,在 6 月時份,香港竟然有個「小康城」接力?說的,是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6 月 6 日至 23 日的節目「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乍聽標題,難免有點摸不著頭腦:香港電影又怎會與康城導演雙週扯上關係?客席策展人、影評人徐匡慈(Clarence Tsui)告訴 *CUP,適逢康城導演雙週單元 50 周年,他不但想將導演雙週首屆的電影帶來香港,更想秉承導演雙週的創新精神,藉此活動支援本地影壇的新聲音。

康城來到香港

在當今國際影壇舉足輕重的康城影展,內分正式單元與平行單元,各有歷史特色。由 2007 年至今每年到康城採訪的 Clarence 自言,云云單元中,他最喜歡的是屬平行單元的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Clarence 說,「導演雙週的是比較偏鋒、新穎、作者類型式的電影,我對這些電影最感興趣」。適逢去年是導演雙週的 50 周年,去過其慶祝活動,看過首屆的電影後,就萌生帶這些電影到香港的念頭。

可是,Clarence 不單只想放映首屆導演雙週的電影,他更想扣連起導演雙週和香港電影;而將起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者扣連,就是「新」一字。

Clarence 解釋,導演雙週單元於 1968 年創辦,就是希望提供一個平台予那個年代的電影新力量,讓「被忽略的聲音被聽到」。今日鼎鼎大名的導演,如馬田史高西斯、佐治魯卡斯、奉俊昊等,也是經導演雙週讓國際認識他們。而「如何去支援新的香港導演,新的創作聲音」正是近年香港電影界經常思考的問題。或者香港可從導演雙週的創新精神得到啟發?

因此,Clarence 和香港藝術中心籌備了「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其中節目包括討論座談會、影評工作坊,以及放映;映後,更會有電影導演、工作者出席映後談,讓觀眾了解電影「多過一部電影」。這一系列節目著重的,即是「擴闊參與者的認知」,不要固步自封,要以新的方式欣賞、創作、看待電影。

活動請到不少本地電影工作者作嘉賓,包括導演麥當傑、劉成漢、黎妙雪、許學文,及動畫漫畫家江康泉。  圖片來源: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香港電影到康城

「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的放映別出心裁。每一齣 1969 年首屆導演雙週作品,因應主題和美學,都會配上相應的香港電影作對讀式放映。

放映組合總共八組,例如格勞伯羅加的「風切變」和許鞍華的「胡越的故事」一起放映,兩者皆開創電影新浪潮;雨果聖迪亞戈的「守城紀」與三位本地導演合導「樹大招風」,看時代歷史變遷;大島渚的「絞死刑」與張經緯的「藍天白雲」,探討社會犯罪與懲罰制度。

其中三部的香港電影,包括上述提到的「胡越的故事」、「停不了的愛」和「玻璃,少女。」,原來都曾經參加過導演雙週。

Clarence 認為,雖然電影公司各有考慮,但參加如康城的大型影展,有宣傳效果之餘,「但同時間,可以令外國觀眾多了解不同類型的香港電影」。他引述導演黎妙雪在日前映後談的分享,黎 2001 年去導演雙週放映「玻璃,少女。」,發現很多外國觀眾驚訝,「原來香港電影可以是這樣的」,在功夫、黑社會和鬼怪片外,香港還有其他題材的電影。

「這(電影參展)可以改變外國觀眾的看法,某程度令香港電影有多元性,導演明白有可能性,投資者看到這種電影在外國有市場價值…… 這除了是一種文化交流,更引領香港電影工業自身反思。」Clarence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