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口味,3 歲定 80?

A+A-
電影「一切從音樂再開始(Begin Again)」劇照。

為何有些音樂會特別引起一個人的共鳴?因為一些神秘特徵及和弦,令其比其他音樂類型更吸引?還是因為特別有親切感的主題或情意結?音樂學家 Nolan Gasser 就特意探討音樂品味背後的科學

Gasser 寫下 Why You Like It: The Science and Culture of Musical Taste 一書回應問題。他是音樂學家,也是一名專業鋼琴家,表演生涯從 11 歲在美食廣場演奏開始:「我讓人們點歌。由喬普林、莫扎特到 Stairway to Heaven,這令我思考(當時可能沒意識到這一點)人們品味的多樣性。即使是同一年齡層的人,也會受不同風格的音樂吸引。」

用音樂「基因」找出用戶喜好

像一般作曲家般,Gasser 仔細剖析各種歌曲,以深入了解觀眾喜好。完成博士學位後,Gasser 聯絡音樂應用程式 Pandora 創辦人之一 Tim Westergren,並成為旗下音樂基因組計劃(The Music Genome Project)的音樂運營及建築師。

Gasser 解釋計劃「旨在從所有不同種類的歌曲中破解音樂世界,確定某些音樂受歡迎及有受歡迎潛質的因素」。塑造節奏及和聲、旋律及曲式、歌詞及製作的數百種因素是甚麼?怎樣才能客觀地突破這些因素?旋律的形狀或輪廓是甚麼?使用了哪種和弦?每首歌都要進行仔細分析,並將所有的音樂以「基因」歸類。利用這一印記,再根據用戶之前的選擇,為其提供音樂建議。

自幼形成音樂品味

那麼,一個人如何形成音樂品味?Gasser 在書中指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成長的地方,先是受環境中的音樂所影響,然後摻入個人經歷,形成屬於個人的內文化(Intraculture),成為我們的音樂喜好。

音樂喜好也是「3 歲定 80」。「在首 6 個月左右,嬰兒可以跟上任何音樂風格的結構,像來自土耳其的複雜節奏,或來自歐洲的主流音階。如果播放數次同一種聲音,然後稍為轉換,他們就會轉過頭來。嬰兒有非凡的處理和理解音樂的能力。」

長大後,音樂品味有助於塑造個人身份。Gasser 說:「自己決定聽甚麼音樂,代表『這就是我』。不過,與此同時,人們從小就聽的音樂,也會成為『家』的代表,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記憶和成長的聯繫,都是音樂如此重要的原因。」

無論到了多大年紀,我們都有能力繼續發現新音樂。Gasser 指出:「歸根究底,沒有確切原因解釋為甚麼不演奏樂器或不創作音樂的人,不能像專業音樂家一樣,在聽音樂上不拘一格,並如教徒般虔誠(追尋音樂)。」

他推斷認為,「很大部分是基於缺乏信心以及心理障礙,他們說:『我不是音樂家,並不理解爵士樂,所以也不會喜歡它。』那是胡說八道,如果保持開放態度,我們就有能力探索任何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