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不願做難民的人們

A+A-
7 月 1 日示威者闖入立法會大樓,當中有希望為兒女守護香港的年輕父親。 圖片來源:路透社

經過這個夏天,香港變得再也不一樣了。

7 月 1 日晚上的立法會內,有年輕的父親告訴記者,他站出來抗爭,因為自己的父親是中國難民,為躲避文化大革命來到香港,換得日後的一家平安;香港是逃生的地方,活命的地方,他要為自己的兒女守護下去。

過去的香港人,尤其是享受到 80 年代好時光的那一代,賺到錢,上到位,即使其中許多人只是資質平平 —— 譬如林鄭班子之類的權貴,譚詠麟、鍾鎮濤之流的藝人,數之不盡的各行各業老 seafood,卻因為時代高漲的運勢,攀升到和他們才德不相襯的人生高峰。

但即使是那樣的風光好景,他們還是口口聲聲「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從來沒有將香港視為家園,人人但求外國護照護身,因為潛意識裡的難民身份,永遠也改不了。

中產移民,只是名義好聽罷了,為甚麼美國的中產不大量移民去加拿大?法國的中產沒有數以十萬計移民去英國。只有華人的中產,雖然薪水和紐約倫敦看齊,無時不提醒自己總有一天要遠走高飛,還把移民視為成功人生的指標之一?

對華人而言,「移民」其實是委婉版的「難民」。因為華人並不是「五月花號」上的難民,到新大陸之後能建立自由的國家,做自己的主人,從此再也不必流亡。

全世界各地華僑人數高達 5,000 萬,差不多是一個歐洲大國的整體人口,卻都飄零在外,為甚麼?為甚麼他們當中有許多人一世都不認同西方文化,甚至自貶是二等公民,也不願回到「親愛的祖國」?如此明顯的邏輯謬誤,背後的答案呼之欲出,卻沒有人願意承認。

但是香港,這片彈丸之地,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裡,不斷吸收來自中國的所謂「移民」。多少人盼望,終於在香港找到安身立命之地,不必再東奔西走,穿越大江大海。

像香港這樣的安全港,多一個,便能多造福幾百萬人。任何一個這樣的好地方,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應該致力保護。

但凡世間所有好物,都是人力心血的傾注和漫長的累積:秩序、財富、誠信和公民精神,尤其是香港現有的普通法制度,更需要幾代人絲毫不可鬆懈的緊密傳承 —— 這一切,在習慣逃難的地方,是不可能建立的。

中國是有難民傳統的國家,代代都有黃巢張獻忠之類的殺人魔王,這片國土上的人長期為恐怖陰影籠罩,時時要凖備倉皇逃命。除了求三餐一宿,還能有多少資源去建學校培養人才,做博物館保護文化,開公司創立品牌?遑論長遠的改善制度?難怪這國土雖然號稱幾千年文化,但在文明制度的領域永遠那麼貧瘠,沒有一樣能拿得出手的好東西。

那一代香港「精英」,雖然身光頸靚,一口流利英語,但靈魂裡永遠打著難民的烙印。所以他們絲毫不在乎這個城市的死活,努力賺錢,遠走高飛 —— 這套難民邏輯亙古不變,所以他們對香港根本沒有責任感,更不要說去奮力保護。

自己坐享了安全和自由,就不再理會是甚麼造就了香港的繁榮,還倒過來過橋抽板,出賣香港,置下一代於不顧。

但香港的新一代拒絕這樣,他們不願再做難民了。雖然是因為絕望而奮起,但他們心裡有一片 promised land。願上帝庇佑,有朝一日,那位年輕的父親,可以坦然而自豪面對兒女,內心再也沒有愧疚和悔恨。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