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竹:林鄭月娥的眼鏡蛇

A+A-
特首林鄭月娥於本月 4 日宣佈引用「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引起社會哄動,使民情再次騷動起來。 圖片來源:路透社

「禁蒙面法」通過後,之前開始呈淡象的民情又騷動起來。若與西方國家看齊,「禁蒙面法」本身應沒有問題,但政治和商業明智決策,要把握好時機才能發揮其效。時間點永難完美,時機是一門需要「意識自我局限」的藝術。

李嘉誠先生的反暴力廣告,劈頭一句「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衍生自「聖經」箴言 14:12,林鄭自稱是天主教徒,不可能不知道這是指「意外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

商學院「101 課程」常常會深入討論眼鏡蛇效應 ——「適得其反」的重要性 —— 印度殖民時期,英國政府計劃要減少眼鏡蛇的數量,因而頒佈法令,每打死一條眼鏡蛇都可以領取賞金。令政府始料不及的是,印度人為了賞金,反而開始養殖眼鏡蛇。當英國政府意識到這種情況後,即取消賞金,結果養殖蛇的人都把蛇放了;放出去的蛇繼而大量繁殖,結果眼鏡蛇族群數量不減反增。現今「眼鏡蛇效應」這術語,被常用於形容政治和經濟線性思維機制下的「政策誤」。

「維基百科」英文版本內闡釋眼鏡蛇效應,舉了這個例子:毛澤東 1958 年發起「除四害」運動,意圖清除造成疾病傳播的蚊子、囓齒動物、蒼蠅和麻雀的政策,反而導致大量農作物損失,甚而演變為饑荒。

為甚麼適得其反?因為所謂「好心人」有很多自負心理包袱。林鄭這匹「役馬」,更被自我中心、偏見的眼罩遮蔽,令她全無思考「二階效應(Second-Order effects)」這層次的認知。考慮一階效應很容易,預想二階或更高階的影響很難,這思維需要有足夠的謙卑。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拍檔芒格(Charlie Munger)說:「在經濟學中,關注二階甚至更高階效應的人很少。這種思維缺陷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後果有後果,後果的後果有後果,如此類推問題變得非常複雜。」巴菲特形容芒格經常能看穿問題和提煉出精要,關鍵在於他不恥下問,「每當有人對你提出主張時,我總是問:『之後呢?(And then what?) 』實際上,這好像簡單易明,但你應該始終如一地問:『然後怎樣?』」

生活、經濟、政治上的任何決定,都充滿了後果。「眼鏡蛇效應」是一種特殊意料之外適得其反的負面後果,解決方案最終使原本計劃要解決的問題惡化,這突顯了「線性思維」的危險。董建華、林鄭這些「役馬」最大的過失是甚麼?他們犯了同樣的致命錯誤,他們連累別人「艱苦」地工作 —— 從早到晚營營役役,除了最關鍵的事情之外,其他甚麼都做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