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已死?研究:重獲新生才是正確

A+A-

經常有評論批判,時下年輕人習慣上網,消費影像多於文字,文學創作正步向衰亡。但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研究反駁,文學不單沒有衰亡,反而在電子平台上重獲新生,讀者與作者可以前所未見的模式互動,創造出全新的文學體驗。

數碼人文科學教授 Gerhard Lauer 及其研究團隊,以閱讀及創作平台 Wattpad 為研究對象,並將成果發表於 PLOS ONE 期刊。論文提到,當今輿論不時埋怨年輕世代缺乏「深度閱讀(Deep reading)」,又把責任歸咎於電子媒體,讓人偏好消費影像,放棄冗長的文學作品。所謂「深度閱讀」,通常就是要求讀者在閱讀文本的同時,對作品主題提出知性的解讀。

但 Lauer 等人的論文提醒,互聯網世代不一定減少閱讀文學,電子平台反而為讀者與作者帶來前所未見的互動可能,出版商亦能夠追蹤讀者的閱讀方式,讀者也可實時發表感想。同人小說正是這種互動下的產物,英國作家 E. L. James 作品「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就是始於創作「吸血新世紀(Twilight)」的同人小說。

回歸說故事的傳統

是次研究分析的 Wattpad,目前擁有多達 8,000 萬名用戶,大部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讀者和作者。作者可以在平台上連載作品,讀者可以給予即時回應,每日交流的故事多達 10 萬個,涉及 50 多種語言。研究團隊利用網絡和情感分析,以理解讀者的閱讀模式。

結果發現,青少年小說(Teen Fiction)較常引發讀者的情感互動,他們較多在評論中分享自己的讀後感;閱讀經典作品(Classics)時則較常觸發社會認知互動,討論時較多站在分析角度。「當青少年小說讀者在閱讀經典時,他們會學習對文本脈絡進行分析,而非只對角色行為作直接的情感回應。」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故事中部分語句特別容易引起迴響,吸引數百個評論回應,這些反應或可啟發作者對語句或概念加以利用,並創作成新的故事。這種作者與讀者互動的可能,彷彿回歸口頭說故事的傳統 —— 古時「講故佬」或「說書人」講故事時,可按照聽眾的即時反應調整故事情節、說故事的方式,甚至帶來新的創作靈感。

Lauer 形容,社交媒體正在引領一場文化認知革命,令文學誕生以後,人類首次可以實時掌握讀者反應。Wattpad、Spotify 和 Netflix 等平台,讓研究人員可以更精準地理解人類的文化行為,遠超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過往的研究方法。

論文提醒,講故事對情感和智力的影響,始終是人類文化活動重要一環。姑勿論實體書的興衰,文學和閱讀的文化終究不會就此消失,它會轉化為其他形式,正如當下的你也沒有放棄閱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