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畏高,從何開始?

A+A-

對高度抱持警覺,是人類自我保護的天性;若在安全情況中,這種恐懼仍然令人心跳加速、頭暈噁心,就有可能會妨礙日常生活。好消息是,畏高並非完全無法克服,其中一個方式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讓畏高人士逐步習慣「居高臨下」的感覺。

了解恐懼成因

要對症下藥,先要對自己情況有一定了解。畏高成因多元而複雜,無法一概而論,但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 曾不幸遇上創傷經歷,如曾從高處墮下。因害怕悲劇重演而避免身在高處,最後變得愈來愈怕。
  • 缺乏於安全環境中感受高度的機會。由於不曾接觸,也就無從學習駕馭恐懼。
  • 對視角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不適(visual height intolerance)。大概每 3 個人就有 1 個有此問題,他們只要從高處往下望,就會害怕自己會掉落。

當遇見危險,我們的交感神經會讓身體作好準備,相關的反應,被稱為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由於要為肌肉提供更多氧氣和養分,受驚時就會口乾舌燥、呼吸短促。了解自己身體在不安時如何反應,有助克服恐懼:這些症狀不過是身體焦慮的徵兆,只要稍作忍耐,它們就會自然褪去。

逐步直視恐懼

只有踏出第一步,勇於直面恐懼,才能學會忍耐身體的焦慮反應,久而久之,方會提高對高度的耐力。如果無法直接從山上往下望,亦不必強迫自己一步登天,可以從小事做起。比方說,讓自己看高空視角照片,或閉上眼想像俯瞰的風景等。

即使感到焦慮,亦不代表你一定身陷危險中。與其專注在焦慮之上,不如與景觀互動。除了細看景物有何顏色與質感,亦可留意畫面細節。比方說,如果對面有一幢摩天大樓,你就可以數數它有幾層。

每一次挑戰自己,都可以為恐懼評分。日子有功,恐懼指數將緩緩下降。若希望身心更平靜,可以進行放鬆練習,為自己數呼吸、嘗試學習靜觀等。

發掘內心信念

在直接面對恐懼的同時,亦要了解自己到底在焦慮甚麼。輔以認知行為療法,有助畏高人士理解,實際情況其實比想像中安全。問自己以下問題,是理解內心信念的重要一步:

  • 你認為人在高處時,有甚麼壞事會發生?
  • 從 1 到 10,你認為壞事發生的機率是多少?
  • 如果真的發生了,你認為會有甚麼後果?

一旦列出恐懼的實際原因,就能去逐一鑑定。例如,若擔憂天台結構不穩,恐懼會掉下去、跌斷腳,那就可以參觀一個天台,檢查當中的結構,審視是否真有掉下的危機。

當實事求是地驗證內心憂慮,往往會發現心中預設的壞事,發生機率其實頗低;即使真發生了,後果未必如想像中壞。

覺察自衛行為

畏高者不多不少都有一些習慣,例如緊閉眼睛、抓緊人或物件等。由於下意識相信這些行為能有效自衛,它們確能換來短暫的心安。但若不戒掉,就無法說服腦袋自己身處安全環境,焦慮亦會持續。要真正學會與高度並存,就要先了解自身習慣,認清它們實是徒勞無功的心理補償。

之後,問自己幾個問題:

  • 剛剛發生了甚麼事?
  • 你的恐懼有沒有發生?
  • 你腦海中跑過了甚麼念頭?
  • 有/沒有進行自衛行為的時候,發生了甚麼事?
  • 你學到甚麼?它對未來有何啟示?

這些練習既能自己進行,亦能與朋友一起做。如果在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請向專業輔導員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