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民主、啟蒙的產物

A+A-
圖片來源:ISAAC LAWRENCE/AFP via Getty Images

近日,香港的公共圖書館以覆檢之名,把陳雲、黃之鋒、陳淑莊的著作下架,有媒體表示禁書時代經已來臨。公共圖書館的誕生,正正是推動普及教育、民主及和平的里程碑。

圖書館歷史可算是源遠流長,在人類文明早期已經存在。考古學家暫時把圖書館歷史追溯到公元前 2600 年左右,蘇美人在現今敍利亞北部建立了首座圖書館,當時圖書館功能更似今天的檔案館,負責收藏和整理以黏土板書寫的文獻。後來各個文明都發展出自己的圖書館體系以保存知識,但它們大多由政府或者權貴建立,並非對外開放。在中國,相傳老子就是東周的「守藏室之史」,即是管理朝廷藏書的官員。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西方後,在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大城,城中有歷史聞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圖書館和亞歷山大博物館相連,全盛時期有超過 100 名學者在圖書館和博物館居住,日夜進行研究和教學。可見早年的圖書館,主要是為政權和貴族服務。

「公共圖書館」的誕生,則要到公元 1005 年,北非法蒂瑪王朝的第六代哈里發哈基姆(al-Ḥākim bi-Amr Allāh)是一名開明的君主,他建立了一間公共學府,讓平民就讀,學府裡面有一座名為「智慧之屋」(Dār al-ʿIlm)的圖書館,把藏書開放予公眾,可是計劃很快就無以為繼。到 15 世紀,意大利正值文藝復興時期,意北城邦切塞納誕生了歐洲第一座公共圖書館「馬拉特斯塔圖書館」(Malatestiana Library),它並非由教堂或貴族管理,而是隸屬於當地的公社。公共圖書館的概念也慢慢傳播到歐洲各地,例如 1598 年,一名牧師在格蘭瑟姆(Grantham)建立了英國史上第一座公共圖書館「法蘭西斯特里格鎖鏈圖書館」(Francis Trigge Chained Library),讓平民都可以翻閱中世紀的著作。為了不讓人們拿走藏書,管理員以鐵鏈把書綑綁著,故此有「鎖鏈圖書館」之名。

到啟蒙時代之後,歐洲各地誕生了大量由政府、學府和教會建設的圖書館,好讓知識普及起來,但當時的圖書館體系依然不太成熟。到 1850 年,英國通過「公共圖書館法案」(Public Libraries Act 1850),賦予自治市鎮(Borough)興建公共圖書館的權力,被認為是推動普及教育的重要一步,從而改善普羅大眾的生活水平。有意見則指,提高教育水平有助穩定社會,相關制度也隨著殖民地網絡輸出到全球各地。1869 年,香港首座公共圖書館「大會堂圖書館」誕生,私人營運,但落戶於公共大會堂,市民也可免費享用,不過它主要收納英文文獻,供白人階級使用。

到二戰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45 年成立,並在 1949 年發表「公共圖書館宣言」(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49)。澳洲國立大學資訊學學者 Amanda Laugesen 指出,當時全球捲起一股民主化和解殖浪潮,公共圖書館被賦予推動世界民主與和平的使命。宣言第一章提到,「公共圖書館是現代民主的產物,展現民主精神中對普及教育和終身學習的信念」,「公共圖書館應該由人民管理,服務人民,並不分職業、信仰、階級、種族地開放予普羅大眾」。

宣言還特別提及,公共圖書館不應告訴人們應該如何思考,而是幫助他們自己決定思考甚麼(It should not tell people what to think, but it should help them decide what to think about)。Laugesen 認為,公共圖書館是現代民主的基石,而在往後數十年,圖書館體系也輸出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包括在 60 年代進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