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口德村投資移民計劃

A+A-
吳孟達於 8、90 年代出演的一系列喜劇電影均深入民心;圖為「破壞之王」電影劇照。

香港演員吳孟達逝世,他與周星馳在 8、90 年代的一系列喜劇電影中深入民心,不僅紅遍中港台,幾乎是有華人的地方都認識他們。於是死訊傳出後,無數人大感可惜悲歎。然而香港網上的聲音不太一樣,因為吳氏曾在微博上發文成為「護旗手」,親中的立場令不少香港人產生不了同情,還大呼死得好,引來「口德村村民」圍攻。

香港網絡上間中會有人覺得要「積口德」,尤其是出現死人冧樓新聞的時候,地獄梗和較冷漠的留言或會被批評。這些主張「留言應該積口德」的人,久而久之被戲謔為「口德村村民」,帖文出現複數要求「積口德」的留言時,也會被形容為「口德村村民大量進場」。現實當然沒有「口德村」這回事,倒有名為「厚德邨」的公共屋邨,算是個同音梗。

「口德村村民」的看法是:即使吳氏有所不是,但他對香港電影貢獻甚多,況且人都死了,也無謂落井下石。他們或會進一步批評那些認為吳氏抵死的人冷血,感歎為何香港人變得如此極端。雖然功過是可以分別計算,即使吳氏如何混賬,他的確對香港電影文化有貢獻,但譚詠麟與曾志偉又何嘗不是?

然而當香港人被打被鎖之際,吳氏衝出來做護旗手,又算不算是冷血?今天不用出現在示威現場,身穿黑衣在街外行走,已經可以被告暴動,這又算不算是極端呢?不是香港極端的人無緣無故增加,是因為社會和政治環境變得極端,把在當中生活的人推到極端的懸崖上。與其說香港人「不積口德」,倒不如說人們只能在網上罵幾句,「不積口德」已經是最溫和的發洩。

「口德村」的哲學就是說話的專業 —— 說話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因為哀悼死者是免費的道德高地,批評死者也沒有實質的意義 —— 因為他都死了。與其追打死人,不如打一句「RIP」來得符合成本效益。「口德」是一種方法,一種讓人覺得自己理性的方法,實際心裡想甚麼根本毫不重要。普遍而言,「口德村村民」並非大愛地覺得死者俱往矣,而是覺得「口德」是最易獲取的理性積分。儲下足夠的積分,就能成為「專業理性」的人。「口德」是投資,而「積口德」是前往「口德村」的投資移民。

然而在下一個十年的香港,「口德」是一項失利的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是「愛國」。你看台上的官員與建制議員,有哪一個需要「口德」這種玩意?六四有沒有屠城?恐怕你試著冷笑,反駁意外死一兩個人應該不算屠城,贏得的掌聲應該會比「RIP」多。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